中国赌王王子明 王子明:莫言能否经住“中国式消费”
莫言获诺奖,善良的人们期盼这能重新唤起中国人对文学的向往。不过,除了其作品一时脱销以及手稿飙升至百万以外,现在看到更多的,是各种不搭边的炒作与消费。
比如,莫言老家高密的火烧和烧鸡,都标注上了莫言简介;“送老师”“送领导”的广告被“送莫言”所代替。更有甚者,某白酒网站,也以莫言为噱头,因为“莫言作品中多有对中国白酒的描写”。这最后一个,格外叫人有“魔幻”的感觉。
其所称的莫言作品,大概就是《酒国》。然而,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所谓的酒,则是莫言所批判的官场文化的象征。而今,那曾经被批判的,却成了引以为荣的。由此则可作个更“魔幻”的猜测:莫言另一部作品叫《天堂蒜薹之歌》,取材于莫言家乡邻县的一个真实事件。据说,小说发表后,当地曾一度威胁莫言,不要踏进此地半步;如今,那里是否也会自豪地喊出“莫言作品中的蒜薹之乡”呢?
另有一种消费,也已存在于网友的猜测中。比如有则微博就在“畅想”:莫言当选下届作协主席,被评选为2012“感动中国”人物,登上蛇年春晚舞台……这些虽然暂时没有动向,但依据惯常的经验,很有可能会一一应验。而相比于上述近似于荒诞与恶俗的炒作,这后一种的消费更值得警觉。
诺奖是种巨大的荣誉,莫言获奖,我们并不反对一些人适当地消费与开发,这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能免俗。比如莫言的前辈马尔克斯在获得诺奖后,他的家乡小镇也曾大兴土木,建纪念馆等。但在中国,有一种消费或许是独有的。
诺奖之于中国文学,犹如金牌之于中国体育,这话虽牵强,但往往又很贴切。中国体育早已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却又陷入另一种困惑——权力与商业的合力消费,常令中国运动员不能自主。比如刘翔,他也曾“感动”过中国,亦曾上过春晚,还当了上海的团市委副书记,但今年他的遭遇更令人无语。而当莫言替中国文学实现了诺奖零的突破,会否经得住这样的消费呢?
当然,从莫言获奖后的言行,我们相信他有足够的内省与自持。但不得不提醒的是,那些曾消费过刘翔的力量,更应保持必要的克制,不要去打扰莫言,让他继续安静地写作,让他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因为,这对一个作家而言,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倘能如此,则对莫言,对中国文学,都是一件幸事。本报评论员 王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