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改市长”耿彦波: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这是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内的“山台水殿”(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在耿彦波眼中,太原不同于大同,其历史建筑呈碎片化分布在老城区,只能“以点穿成线、以线形成面”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耿彦波说,将来这一个个片区既是城市会客厅,也能作为历史文化展示地,大大提高城市品质。
他说,市委市政府将长远发展的理念体现在太原的改造之中。比如,在修建道路时特别注重地下工程建设,这代表着“城市的良心”。
“水、电、气所有地下管道都配套,至少50年不用更换。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自来水等都实现全市覆盖。”在他看来,这是为太原长远发展打下的基础。
针对舆论诟病的“造城速度”,耿彦波认为,现在太原正在解决其他城市好多年前就解决了的问题。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历史欠账太多。比较起来,人家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显得我们速度快,但其实我们还是滞后的,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耿彦波说。
“政府就是要做穷人的代言人”
耿彦波拥有大批铁杆粉丝,他们自称为“耿粉”。他们自发在新浪网开设的博客“耿彦波论坛”,目前的点击量已近30万。
今年2月,耿彦波作别大同时,有大同市民流泪上街签名挽留。
一个政府官员,何以拥有如此多的粉丝?
工作起来不要命是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对他的直接评价。从今年农历大年初一到八月十五,他几乎没有休息过;经常五、六点就到工地,常有市民拍到他晚上独自一人悄悄察看工地的照片。
现场办公,也是他的工作风格。他90%以上的工作时间在第一线,经常会带上水、电、气、暖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区拆迁办,在现场跟老百姓在一起讨论。
他把批示文件的时间留到车上完成,他的车里必备两双鞋,便于完成从工地到会议桌前的“模式切换”。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前,他刚刚从工地视察回来,特地换下了沾满泥土的鞋子。
“一线的工作给了我营养,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成果也在一线检验。”耿彦波说。
在如今的太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早上出门去上班,晚上回来就找不到自己家了。”略夸张的一句玩笑话,也折射出太原的“拆迁速度”。
“拆迁”这个中国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在太原缘何能变得如此顺利?
耿彦波给出的答案是:征收谁、改变谁、造福谁,让老百姓利益最大化,让拆迁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机遇。
“遇到不愿意搬迁的,我们就亲自去他们家,给他们算账听,跟他们讲道理。城建改造中是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策到位百姓就找不出理由来拒绝。”耿彦波说。
他给老百姓算过账,原先一套20平方米的待拆迁房,实现原地或者就近安置,置换一套70平方米住房大概要掏5万元,但加上奖励费、过渡费、搬家费,基本可以不花什么钱。
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实施,自此开发商拆除被拆迁人房屋的时代已成历史,政府转而成为拆迁主体。针对此前开发商遗留下来的安置难题,耿彦波说,太原大概有2万户未能顺利安置,政府将对此“全盘接手”。
但接管之后,资金怎么解决?“找开发商算账,他们解决不了,政府就把他的商业地产拿过来卖。对开发商,政府是不跟他含糊的。富人和穷人,政府从来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政府就是要做穷人的代言人。”耿彦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