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生十六军 滇军著名将领范石生之谜
范石生(1887—1939),字筱泉(小泉),号小翁,河西县西乡小街(今属峨山县)人。在云南优级师范加入同盟会,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是同学,并结为金兰之好,辛亥护国时期,在滇军服役,屡立战功。
后追随孙中山,任师长、军长,授上将军衔。大革命失败后,仍与共产党人有接触。1932年辞职,以军事参议寓居庐山。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范石生回云南在昆行医,1939年不幸遇刺身亡。
作为滇军著名将领,范石生的故事颇多,亦有一些谜底有待揭示,这里试举三例。 朱德率部在范部隐蔽之谜 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以范石生为首的滇军第二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
根据范石生的要求,周恩来派出了共产党人赵贯一(赵薪传)、王振甲(王西平)、韦济光、夏崇先、马季唐、饶继昌、李静安、向镇弼等人进入范部,建立了党的组织,组成第十六军政治部,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各军中进行清党,遭到范的抵制,因此共产党的组织在十六军中完好无损。同年七、八月间,十六军奉命继续北伐,向北推进,来到湖南重镇郴州。
中共为挽救大革命的失败,于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国民革命军二万余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占领南昌。朱德出任第九军军长。
南昌起义的胜利,使国民党各个集团大为震惊。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8月3日起,起义军先后撤离南昌南下,然而沿途遭到围堵,起义军遭到很大的损失。同年10月,朱德率部二千余人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敌人不断追击,朱德部只剩下约八百人,困难重重,缺衣少食,部队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这时朱德获知,第十六军范石生部驻于湘南,给范石生写了一封信。而范石生得知朱德部在附近活动,遂派人寻找。
由于双方的主动,终于取得了联系。同年11月,朱德与范石生会面,双方经过交谈和协商,终于达成三条协议:一、同意合作后朱德部队的编制、组织不变,要走随时可以走。二、南昌起义军改用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零团番号,隐蔽起来。
朱德化名王楷,历任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零团团长,后又加任第十六军总参议,便于军部直接交涉。三、按一个团的编制,先发一个月薪饷及其他军需用品。①合作后,朱德活动自由,经常开展政治宣传,在附近组织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打土豪、分田地,镇压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消灭地主武装等。
朱德后来回忆,“从红军的发展上来讲,范石生是值得我们赞扬的。”② 1928年初,范石生突然接到蒋介石命令:“已发觉在范军隐蔽着王楷其人,即系共匪朱德的化名,饬范立即解除其武装,将朱逮捕,解京正法。
” ③范石生无可奈何,赠朱德几万元现洋路费及各种军需装备,并让朱德带走一个营兵力,从容而去。
临行时,范石生交给朱德一封信,表示诚意说:一、“孰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二、“为了避免部队遭受损失,你们还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三、“最后的胜利是你们的,现在我是爱莫能助。”④ 从此,朱德率领这支队伍走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朱毛会师”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范石生保护朱德,隐蔽朱德的部队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这一事件却还有一些未解之谜。第一,范石生主动保护朱德,隐蔽朱德部,难道仅因为朱、范早年之金兰之交吗?还是别有更深刻的原因。
第二,朱德部在范部隐蔽两个月之久,并照常打土豪,分田地,从事农民运动,才被蒋介石发觉,难道蒋的消息如此不灵通,还是有别的原因。第三,蒋介石对范放走朱德一事既未追究,亦未处分,这又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
这些难以解释的谜,似乎都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 马曜策反范部未遂之谜 这是一个罕为人知的事件,我在写作《马曜传》过程中,采访马曜,参阅有关资料,才得知其详。
马曜(1911———2006),字幼初,白族,云南洱源人,1931年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马曜终其一生,还是一个学者型人士。他是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和诗人,生前最后担任的主要职务是云南民族学院院长(云南民族大学前身)。
1932年时,马曜年仅21岁,作为一个年青的共产党员、文人学士去策动范石生部兵变,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1932年4月,马曜去湖北襄阳看望国民党第五十一师任副营长的堂兄马健甫。
在襄阳时期,马曜与时任五十一师师长的范石生相见,并决定利用范石生的关系,策动襄阳兵变。马曜与范石生是同乡,又谈得比较投机,范石生决定派马到该师党部工作,但马不是国民党员,遂改任师部录事(文书)。
马曜在范部任录事后,广泛结交军中的云南籍人士,并与师部党部干事祁缉光、赵楚珩有密切关系,他们是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思想上同情共产党。马曜通过祁、赵联络了有进步思想的下层军官,经常聚会,其中包括电台台长刘浪、工兵营的张达以及何非、彭光、罗丰等人。
联络了这批人后,马曜就计划策动襄阳兵变,拖出一个基础较好的营,发动起义,投向川北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 策动已有相当的基础,但是被蒋介石派在范部的一个姓丁的参谋长严密监视,罗丰被通缉,马曜也受到牵连。
⑤这样,马曜虽经多方努力,最后策反未能成功。1932年秋,马曜离开襄阳回到上海,向党组织作了策反未能成功的报告。
马曜离开湖北襄阳不久,策反工作暴露,有几名军官遭到杀害。 马曜策动襄阳兵变,是谁决定的?其时范石生是什么态度,为何策反失败后,几名下级军官遭到杀害。这些事件的演变过程都不甚清楚,又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范石生遇难之谜 1937年范石生回到昆明行医。1939年3月17日下午,范石生坐着黄包车出外行医,途中碰到早有准备的杨维骞、杨维襄兄弟,持枪射击,范身中13枪,当场死亡。
案发后,杨维骞兄弟自首,声言系“子报父仇”。这话要从头说起,原来杨维骞之父杨蓁、范石生都有重要功绩,后来都追随孙中山,身居高位。
1925年,滇系唐继尧派大兵进犯广西,范石生组织“定滇军”拟打回云南,广州大元帅府派杨蓁任范石生部前敌总指挥,援桂讨唐。然而,在战争胜利进行中,范军内发生兵变,杨蓁被一群官兵拖出戕杀。
杨蓁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之谜,然而,杨蓁妻子及其子女,却一直认为杨之死与范有关。所以才有1939年借范石生回云南行医之机,将其杀害,声言此乃“子报父仇”。 1939年9月21日,昆明市地方法院判决,杨维骞杀人自首,处有期徒刑九年零五月,并剥夺公权九年;杨维襄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一月,缓刑三年。
1943年5月;国民政府决定特赦,杨维骞出狱。⑥ 范石生之死,其原因仍是一个历史之谜。杨蓁家属一直认为,杨蓁之死与范石生有关。
然而朱德认为,杨家父亲(指杨蓁)“不是范杀的,这件事我很清楚。” ⑦而且,范石生遇难后,杨维骞兄弟二人自首,可是目击者证实现场作案的是三人,⑧那么还有一个人到哪去了?杨维骞兄弟投案判刑也比较轻,而且不久就被特赦了,此案就不了了之。
这些都成了令人生疑的历史之谜。 在郭军宁著《朱德与范石生》一书出版后,杨维骞虽已86岁高龄,仍抓住书中的一句话,范石生遇刺,是“受蒋介石指使”状告郭军宁。
2003年12月16日,五华区法院一审宣判,郭军宁向杨维骞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双方均不服,都递交了上诉状。 经昆明市中级法院审理,认为从.《朱德与范石生》一书整部的主题及情节来看,不具备诽谤构成的要求,不构成名誉侵权。
因而撤销一审判决,驳回杨维骞的诉讼请求。⑨ 法院虽然做出了最后判决,但历史之谜却仍未解决。对于历史的疑难问题,靠法院判决来解决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学术问题还是靠学术研究来解决。
参考文献: ① 赵镕:《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马伯周:《范石生》,《昆明文史资料》第2辑。 ② 朱德:《自传》(手抄稿本),转引自郭军宁:《朱德与范石生》,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页。
③ 马伯周:《朱德与范石生》,《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④ 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6页。
⑤ 罗丰1985年4月15日给马曜回信,见《马曜先生从事创作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43—444页。
⑥ 参见裘真:《归寨迷踪———范石生军长遇刺》,《云南档案》2006年第6期。 ⑦ 范木兰、范亚兰:《范石生事略》,《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⑧ 郭军宁:《朱德与范石生》第388页。 ⑨ 《65年前谋杀案打起新官司》,《都市时报》2004年5月11日。(谢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