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水均益 战争与和平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新闻记者,我渴望采访战争.但我却实心实意地希望和平."--水均益过去几十年来,水均益先后受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派遣,到黎巴嫩.波黑.伊拉克进行过战地采访.

“作为新闻记者,我渴望采访战争。但我却实心实意地希望和平。”——水均益

过去几十年来,水均益先后受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派遣,到黎巴嫩、波黑、伊拉克进行过战地采访。对于水均益而言,战地记者同样被他看成三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我往往在这些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是一个记者。我才能找到那种令一个新闻工作者激动的感觉。”

从1998年到2003年,水均益率领伊拉克报道组五次进出伊拉克,对于伊拉克这个有着古老文明却又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他有着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水均益曾多次深入战地进行报道,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次则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水均益将他的故事写进了《益往直前》,关于水均益的伊战报道揭秘,大部分读者都是一口气读完,在书中看到了水均益在整个伊拉克战争的采访中的纠结和愤懑,后来如何克服一个个困难,和巴格达当地人斗智斗勇,一路搏命狂奔返回巴格达,他终于“满足”地拿着话筒穿梭在轰炸声中。

进入伊拉克大约500公里,就能看到许多被炸毁的汽车瘫在路旁,做新闻是24小时待命,而防空袭也是24小时戒备。当空袭警报一响,记者全都一个个从楼上往下撤,拿着防毒面具往酒店地下室飞奔。

此时的巴格达,对于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遍地都是新闻,到处都是第一手材料,然而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得。除了伊拉克战争,还有一次,让水均益走入硝烟滚滚。

1990年,水均益飞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这里已经无法再和之前那个享有“中东小巴黎”美誉的地中海城市相提并论了。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的内战使得成千上万的黎巴嫩人家破人亡。

水均益在这里感受到了残酷的战争。他初到贝鲁特的时候曾到一家地下商场采访,正赶上地面上发生炮击。炮火声阵阵,在头顶响起,巨大的爆炸立即让整个商场变得一片漆黑。由于战争,贝鲁特的街道上已经没有了交通警察,也没有红绿灯,每一个路口都有一两个沙袋垒成的岗哨。代替交通警察管理交通的是叙利亚部队的士兵和一些武装派别的民兵。他们五六个人一组,端着枪,站在各个路口。

上了“死亡大道”,他的同事王卓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对着车窗外开始拍摄。汽车开得很快。他们互相打气:“没事儿,不是有防弹背心吗?”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拍摄方式后,立即开始录像。水均益对着镜头报道了有关“死亡大道”的现场情况。

水均益说,记者的天性应该是哪里有新闻就到哪里去,这其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包括战争和危险的地区。也许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最能考验一个记者的本领,也许是因为在生存与死亡的挑战中,才最能够捕捉到激动人心的报道,也许是因为硝烟弥漫的战场才是记者们追求的最佳效果。

每一次,当水均益从那些地区飞回北京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坐上回北京的飞机,他常常会对自己默默低语:回家吧,回家吧,快快回家吧。每一次离开那些地方,他总会渴望快快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和平的环境中。

而每当飞机落地,他又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还必须生活在饱受战火蹂躏的地方的人们。他会想起他们说过的话,会想起他们的眼神,也会想象他们今后的日子。“作为新闻记者,我渴望采访战争。但我却实心实意地希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