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死亡真相揭秘(2)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全国解放后,同桂荣来到西安,后来又到了哈尔滨,在东北局保育院工作,担任过托儿所.幼儿园名誉院长.顾问,亲手给孩子们做玩具.十年动乱中,她与造反派们进行斗争,谁被冤枉了,她都大胆站出来纠正.1969年,64岁的同桂荣下放三原,她的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和乐于助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称赞.后来,同桂荣还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委员,每次开会都提出有关老区建设.妇女工作.扶贫.改善乡村教育等问题的建议.“刘嫂子”是同志们对同桂荣的称呼.“刘嫂子”和贺子珍是好姐妹.贺子珍学生出身,不擅长做家

全国解放后,同桂荣来到西安,后来又到了哈尔滨,在东北局保育院工作,担任过托儿所、幼儿园名誉院长、顾问,亲手给孩子们做玩具。十年动乱中,她与造反派们进行斗争,谁被冤枉了,她都大胆站出来纠正。

1969年,64岁的同桂荣下放三原,她的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和乐于助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称赞。后来,同桂荣还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委员,每次开会都提出有关老区建设、妇女工作、扶贫、改善乡村教育等问题的建议。

“刘嫂子”是同志们对同桂荣的称呼。

“刘嫂子”和贺子珍是好姐妹。贺子珍学生出身,不擅长做家务,“刘嫂子”常帮她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她还给毛主席做了一双又厚实又软活的棉鞋,解放多年后,毛主席还直念叨“刘嫂子”当年做的棉鞋。贺子珍要生孩子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刘嫂子”来,“刘嫂子”早就为她准备好了小褥子、小衣服,在“刘嫂子”的帮助下,贺子珍顺利地生下了女儿毛娇娇,也就是李敏。一位叫张浩的同志从苏联回来给刘力贞带回一套漂亮的毛衣,贺子珍非常喜欢,“刘嫂子”二话没说就送了她,贺子珍过意不去,专门送来一床被面,这床被面,直到50年代同桂荣还一直用着。因为是地地道道的“陕北通”,从国统区来的同志爱找她讲当地风土人情和革命情况,毛主席宴请初到陕北的进步女作家丁玲,也要她这个当地的“知名女士”作陪。

再再后来,刘志丹烈士遗骨安葬在陕北老家志丹县,刘力贞告诉记者,母亲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和父亲葬在一起。现在,这对共同战斗16年,天各一方60载的革命夫妻终于可以含笑相会于九泉…

同桂荣于1999年5月4日下午,在西安朱雀路上的陕西省干休所里安详地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人来电吊唁。刘力贞老人悲愤不已,这个刘志丹唯一的骨血时常拿出更多的照片,给友人们一一详解,话语和神色中流露出对父亲母亲强烈的崇敬之情。但说起自己在“文革”里面的遭遇,刘力贞看起来很淡然:“我不怕造反派,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情,错的只是他们。”当时,造反派不仅在她的家中贴满了大字报,不让他们回家,而且还动手打伤了刘力贞爱人张光的眼睛。形势逼迫之下,刘力贞拿出全家的粮票和积蓄,毅然选择出走,一是到北京为爱人看病,二来也是躲避严峻的形势。这段经历,被她后来戏称为“逃亡五千里”。

1980年,陕西省五届人大会议补选副主任的时候,人们推荐她作为候选人,但是人们错误地把她的原名刘力真写成了“刘力贞”。事情完全出乎意料,刘力贞竟然以高票当选,而她的名字也富有戏剧性地变成现在的样子而被流传下来。

在担当省人大副主任的同时,刘力贞还兼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院长,这个岗位,为她继续施展自己父亲的遗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她领导并且推动了陕西省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制定并且修改了陕西省《保护妇女儿童法》、领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陕西省计划生育暂行条例……谈到这里,年近七旬的刘力贞多少也流露出来了一点遗憾:“其实很多工作还没有完成,比如说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等,这些都只能留给后来人了……”

现在刘力贞已经退休在家,闲暇的时候,偶尔练习写字和绘画,她常读别人整理的党史资料,尤其喜欢读自己父亲的那段历史,她相信自己能够从已经故去的父亲母亲那里发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