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鲁迅传 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晓明先生的这部书可以说是期盼已久,无奈在图书馆找不到,试图在网上买看到定价真的心虚了--太贵了,这本书目前只有三个版本最新版本是2001年的,尽管是多次印刷但是现在想买是很难的了.我只好去向老师"求助",我知道孙仁歌老师珍藏着一本,只不过爱书之人轻易不肯把好书借人,不仅仅是怕自己的书会有所损坏,担心别人看的时候不爱惜,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就像自己的孩子,到了别人家总免了担心会不会"不回家".我很能理解爱书之人的共同的担忧,于是我向孙老师保证借来复印,复印好立刻归还.

王晓明先生的这部书可以说是期盼已久,无奈在图书馆找不到,试图在网上买看到定价真的心虚了——太贵了,这本书目前只有三个版本最新版本是2001年的,尽管是多次印刷但是现在想买是很难的了。我只好去向老师“求助”,我知道孙仁歌老师珍藏着一本,只不过爱书之人轻易不肯把好书借人,不仅仅是怕自己的书会有所损坏,担心别人看的时候不爱惜,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就像自己的孩子,到了别人家总免了担心会不会“不回家”。

我很能理解爱书之人的共同的担忧,于是我向孙老师保证借来复印,复印好立刻归还。

我想这样老师应该放心了。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尽管我很早就接触到了鲁迅的作品,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离鲁迅很远了。鲁迅是寂寞的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可怕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钱理群《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鲁迅的介绍时,深刻感受到了一颗无助的心充满的怨恨和绝望的虚无感。

当我今天中午读完王晓明《鲁迅传》的时候更是感受到一个从黑暗里伸出来的影子一把伸出手来扼住我的喉咙,似乎就要窒息了。我们大都是生在80年代末期的,没有经历过鲁迅“神化”的阶段,不可能感受到时代对鲁迅的“利用”,同样更无法获得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的切身体验。

我们离历史太远了,尤其是近代的历史,许多时候就连我们最近的历史都是模糊的。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鲁迅,鲁迅的遗产是不是该让我放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呢? 曾经有许多人包括鲁迅同时代的人早已宣布“阿Q的时代”已经是过去了的,成仿吾、钱杏邨、蒋光慈等人对鲁迅的批评以及后来人们对鲁迅的重新评价,似乎确认了鲁迅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离开了那个时代“魔掌”了吗? 鲁迅的思想是偏向阴暗的,因为他从小就看透世人的鄙陋,家道中落的少年鲁迅在十几岁就奔波在药店和当铺,从前的受人敬仰的少爷而今只是一个受人鄙夷的“穷人”。

他太能感受这种从天堂落到地狱的落差,因此他说当你在从富有转为困顿的时候,往往最能看到人心的好坏。不仅仅如此,就连鲁迅的本家的叔伯在父亲去世之后也开始欺负鲁迅一家,只把几所差的房地分给鲁迅,他即使想抗争也是无力的。

鲁迅多疑的特质,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出露端倪。 我们很难再从历史的课本中感受到鲁迅和他的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但是读王晓明的《鲁迅传》你就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在那样的时代之下,他的处境不会太好的。

但是鲁迅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周宜伯,祖父周介孚都是比较开明的,并且对鲁迅也是关爱备至的,少年的鲁迅曾经是一个善良、调皮的小孩子,但是家道中路,使他感受到清末社会的腐败和颓废。从小就如此敏感的一个少年,自然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社会。

当我读到鲁迅一个人带着八元的川资去南京求学的时候,不禁想到鲁迅一个人孤独离开故乡,面对着不知道未来如何的“彷徨”,未来的路需要这个少年一个人去探索,没有人能够给他任何的指引。

但是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并不开心,教员的水平是“地球有两个,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一个自转,一个公转”这样的老师可想学生又是什么样的水平,鲁迅能与谁交流,他是孤独的。不过,鲁迅酷爱读书,小时候读杂书,《山海经》、《荡寇志》、《西游记》后来这些书已经不能满足鲁迅的需要于是就开始读严复《天演论》、梁启超的《时务报》几乎每期必读的。

在南京鲁迅开始经历思想的蜕变,他思索中国千年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使他有了信心,但是鲁迅其实很讨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血腥的丛林法则是鲁迅所不齿的。

但是,为什么鲁迅又会接受进化论的观点呢?我想其实,这是严复的功劳,这不是赫胥黎的进化论是经过严复改造过的,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就在思考鲁迅思想的矛盾究竟是为什么?纵观鲁迅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在前期和后期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就是同一个观点,鲁迅都是显得有些犹豫的。

于是,当有人问道究竟该怎样走的时候,鲁迅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路,究竟在哪呢? 南京水师学堂自然是留不住鲁迅的,后来鲁迅去矿路学堂然后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去日本留学。我们曾经在初中学过《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日本时期的那段生活的留影,鲁迅到日本和那个时候的许多中国人一样面临的着同样的问题——歧视和侮辱。

因为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中国人只能是和畜生一个级别是不配做人的,你可以想见一个中国青年在日本会遭受到怎样的凌辱。当鲁迅在仙台医专的时候看幻灯片,许多中国人围在一起看日本人杀一个做了俄国间谍的中国人,鲁迅被震撼了,即便是体格如何强健的国民,灵魂依旧是麻木的。

鲁迅能够不反抗吗?不,他选择了新文艺,选择了启蒙。可是即便如此他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启蒙真的能有用吗?青年的时期的鲁迅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新文艺可是第一次创办《新生》就流产了,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出版《域外小说集》总共也只印刷了1500册。

鲁迅沉默了,最后他只能选择一个人悄悄的离开,就连较好的日本朋友都没有告诉,你可以想见到当时鲁迅的会心和无奈吗?他不选择沉默,不选择一个人的离去,又能如何呢? 读《鲁迅传》最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内心的矛盾、痛苦、孤独和虚无。

这种压迫的令人窒息的感觉恐怕没有人能够完好的承受住,鲁迅回到中国后被迫结婚,但是这不是鲁迅的选择,而是为了孝为了母亲。

但是他是不幸的,他的妻子朱安也是不幸的。最大的不幸的还在后来,就连鲁迅的兄弟周作人也同鲁迅翻脸,兄弟反目,鲁迅后来在《铸剑》称“宴之敖者”意思就是被家里的一个日本女人驱逐了。

设想如此的处境一个人还能相信谁? 后来鲁迅开始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接着一发不可收的鲁迅成为新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心目中的导师。

可是这些青年太幼稚,最后也同鲁迅反目,他们不明白“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命……”这些幼稚的青年看不到血污后面的肮脏和腥臭,青年总是容易被蛊惑和利用,鲁迅的判断不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确证!

鲁迅是不希望自己被利用的,可是总有人在利用,希冀借用鲁迅的名声,李立三就是最明显的他要鲁迅写一篇骂蒋介石的文章,文章虽然好写但是全然不考虑鲁迅之后的处境。而只是说鲁迅可以去苏联,这样的人鲁迅如何才能相信?至于后来鲁迅加入“左联”参与“国防文学”的争论以及“革命文学和文学革命”的讨论都显示了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是很难同一个野心勃勃的激进的青年们有共同话语的。

这就是鲁迅的无奈和悲哀,因为,他成为了别人利用的工具。

尽管鲁迅在“遗嘱”中说,死后不要举行纪念,可是我们还在纪念,历史上纪念了很多次,我们却把真的鲁迅丢弃了。 今天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不过今年的纪念活动实在是冷清,不过倒也合了鲁迅的心意,我们已经把鲁迅忘了!

这样鲁迅在泉下会欣慰吧!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确切的路但是却给我提出了问题,他让我思考,让我们醒悟,让我们看到在铁屋中即将被烧死时的场景。不过,如果你习惯了熟睡就像你习惯了死亡一样,我想不如不醒的好。

因为,梦醒了发现无路可走是悲哀的。 鲁迅受西方德国哲学家尼采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鲁迅的思想是向死而生的。反抗绝望不意味着会有希望,更不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是战胜内心的虚无和孤独真正地向死而生,如地狱的死火,这样的人生是无法直面的却是最坚韧的!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鲁迅的作品,但是我们真的懂了? 鲁迅不能被遗忘,他的价值依然在,而且在这次浮躁的社会里更需要。

今天是考研报名的日子,这篇日志在草稿箱里放了三天了,写下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缅怀鲁迅先生,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身的境遇,学会更多的理性思考,辩证的思考,而不是在一团又一团的逆流中迷失自我。 这是我个人一些浅薄的体会,不当之处希望大方之家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