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龙的故事 航天英雄费俊龙来长讲述“神六”飞天背后的故事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者 唐群雄 谭琳静 实习生 游协臻 刘曼费俊龙简历江苏昆山人,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为空军特级飞行员.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与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面.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费俊龙.聂海胜"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飞天之路,虽然辉煌却无比艰辛.超重耐力训练.失重飞

记者 唐群雄 谭琳静 实习生 游协臻 刘曼

费俊龙简历

江苏昆山人,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与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面。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费俊龙、聂海胜“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飞天之路,虽然辉煌却无比艰辛。超重耐力训练、失重飞行训练、飞行程序训练,每一项都在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但是,拼搏的人生最壮美,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昨日,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的费俊龙少将一行来到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并“零距离”讲述了他的飞天之旅。

最挑战的训练:

像800多斤东西压着

1998年1月,费俊龙等14名航天员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考核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介绍,最有挑战性的训练,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中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训练一般采用载人离心机配合进行,为提高航天生理耐受能力,要忍受超重训练给人体带来的痛苦。

“大家知道,我们在游乐园乘坐大型过山车时,常常会感到头晕眼花,这时人体承受的过载大约是自身重量的2倍。而航天员平时训练一次则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8倍至9倍,也就是像有800多斤重的东西压在身上,持续时间为40秒至50秒。”费俊龙告诉大家,训练中,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就这不到一分钟的训练,几乎要耗尽全部体力和精力。“我们航天员的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红钮,请求暂停。但是,在这么多年的训练中,我们全体航天员没有一位碰过它。”

最矛盾的训练:

失重下的爱恨交织

“最矛盾的训练,是在航天飞机上进行失重适应性训练。”对这项训练,费俊龙既爱又恨,那种摆脱地球引力的感觉非常美妙,漂浮在空中,几百斤重的东西一把就可以举过头顶。在失重状态下,进行饮食喝水、转移物体、抛接重物、阅读书写、摄影录像、仪器设备操作等各种航天操作训练,非常有趣。比如,在失重条件下,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朝上朝下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漂浮或洒落出来。

放在桌子上,杯子会连同水一起飞起来,把水倒出来,水就会悬浮在空中,这时可以把悬浮的水吸到嘴里。但由于失重飞机做抛物线飞行时,是在失重和超重交替的情况下进行的,超重的痛苦就不说了;失重时,人的血液常往头部转移,不一会,脖子上青筋凸起,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袭来。

最枯燥的训练:

闭着眼睛也能准确操作

“最枯燥的训练,是航天专业技术训练中的飞行程序训练。”所谓飞行程序就是从发射前航天员进舱开始一直到返回着陆全过程的经历,飞行并不一定都会顺利,意外和紧急状况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训练也有针对性地设为正常飞行程序训练、应急飞行程序训练和故障程序训练。“为熟练掌握飞船的飞行程序,我们一次又一次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按钮,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到极点。以至到了最后,闭上眼睛也知道哪个按钮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并能准确无误地操作。对飞行中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应对,成为本能反应,处置起来像呼吸一样自然。”

最有趣的训练:

恶劣环境下的生存

“最有趣的训练,当属紧急救生训练中的野外生存训练。”费俊龙介绍,航天员应急返回时,可能着陆在非预定区域,此时航天员可能无法与营救人员联系上,得不到及时救援,航天员就需要依靠自己和携带的个人救生物品维持生存。虽然训练时选择的气候和地域都非常典型、恶劣,比如在高寒地区、沙漠、海上等环境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但是,进行联络求救、确定方位、就地取材建造临时住所、狩猎等训练,还是非常刺激有趣的。对常人来说异常艰难的野外生存,在宇航员眼中竟然格外有趣,由此可以体味宇航员训练之苦。不少听众听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饱含热泪。

最关键操作:

舱门能否关严事关成败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和战友聂海胜执行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5天,环绕地球77圈。”费俊龙说:“2005年10月12日,我和海胜踏上风雪征程,在许多人为发射捏了一把汗时,我却把纷纷扬扬的雪花当作送行的花瓣。上午9时,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我和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人载人航天计划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工作生活。“从电视中,很多人看到我们穿舱的场面,应该说,这是神六任务成功的一个标志性动作。飞船入轨后第六圈,我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从返回舱座椅离开,海胜轻轻挥手护着舱门密封圈,我把助力绳轻轻一拉,缓缓穿过舱门,进入轨道舱。”费俊龙告诉大家:“开舱门是关键操作,飞船返回前,轨道舱和返回舱将分离,舱门能否关严事关任务成败,所以在地面,开关舱门我们不知道训练了多少回,从舱门密封圈的擦拭方法到平衡阀的开关,地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却多达几十个步骤。”

最兴奋的时候:

当“神舟”飞过祖国上空

“回来后,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们在太空生活的情况?我想告诉大家,虽然太空失重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比地面繁琐得多,但太空生活确实非常美妙!”费俊龙笑着说。

太空的景色很美,日落时,那五彩缤纷的瞬间美极了。那一刻,费俊龙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科技的伟大、祖国的伟大,是祖国用火箭飞船送自己来到太空,自己进入太空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

“每当看到飞行轨迹显示将经过祖国上空时,我们就最兴奋。”费俊龙深情地告诉大家,“在太空,我们看祖国、想祖国,那是我们的家,我们就是从那里来到太空的,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看到了祖国清晰的海岸线;看到了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看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它实在太美了,像镶嵌在蓝色海洋上的一颗绿色翡翠。”

最想说的一句话: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费俊龙和聂海胜回到祖国大地,为“神舟”六号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当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费俊龙发自肺腑地说。

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返回地面出舱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2005年,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神舟”六号任务,返回地面出舱后由衷地说“我为祖国骄傲”。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返回地面出舱后翟志刚说出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骄傲”。

“这句话是发自我们航天员内心,不约而同说出来的,也是太空经历给我最大的心灵体验。在太空的5天里,充分体验到了身体在失重状态下那种轻灵、飘逸的美妙感觉,可是我发现,人的心是不会失重的,以往一些模糊的、概念性的东西会突然变得清晰、具体、实在起来,比如祖国这两个字。”费俊龙说,返回地面后最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的言语只能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