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代太极宗师王宗岳太极拳行功 仔细阅读
精神能提得起,是说注意力要集中。顶头悬是指头顶如悬,百会朝天,不前低后仰,不左右摇摆,即《拳经》所云之“虚领顶劲”。太极拳中特别强调这一点,“拳自始至终,顶劲绝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所谓顶劲,是说头顶之百会**朝天,使之与颈脊椎成一直线,这样任督二脉之气才能通畅。释门有“大椎廉泉微后缩”之说,也就是对于虚领顶劲之描写。
百会**能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由于下额内收没有倾斜之向,则呼吸顺遂,内气易于转化。头顶高悬,耳后高骨必然上提,与耳部有联络的脉络,都会活动起来,则听觉因之而灵敏。
头顶则项竖,颈项放松,不能强硬,才能运转灵活,谈得上“精神提起”。不过,若只注意放松而忘记“提”字,则会软塌下来,也会影响到头的端正与精神饱满。后顶下两筋间的哑门**,一脉相通.哑门位于颈椎的第一回旋椎上部,通过回旋椎的活动而保持着头颅的平衡。
“头顶悬”动作对于脊柱有平衡作用。在太极拳术语中,把脊柱的弹性活动称为“身弓”。以腰为弓把,大椎和尾闾为弓梢。陈氏拳谱则以哑门**为弓梢又伸长一步,以增加调节度和爆发力,推手时更能引化发放运用自如。1934年我在济南和徐震研究推手倍尝个中奥妙,1944年我与吴图南在四民武术社推手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意气换得灵”,以意领气为内功之要诀,意到气到,意气相随,圆滚滚活泼泼,虚实变化,无往而不利。不丢不顶,练功时要自如自然。“圆活趣味”,内外如一,成于中,形于外。如果胸腹间之气不能与意念同意行动,则虚实变化不能灵活,或丢或顶缺乏圆活之趣味,决不能走如化境。
遇敌发劲不能使用拙力,要放松以后再动,才能表现出三合之大用,沉着应战,专注一方则能无坚不摧。若精神涣散多方顾虑,则力量减退,必为彼乘。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是形容中定一式之内含。“行气如九转珠,无往不利”,这是描写大气串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无数孙络之中的情景。“运动如百炼钢”一段,是说应用太极拳御敌之时,应有之表现。
“蓄劲如挽弓”一段,是说明大气在体内之运行、待发放之时,一往莫遏,力由脊发就是“身弓”之势,步随身转就是轻灵变幻之巧,收而后放是欲擒先纵之能,断而复续是太极之真义。
来复须有曲折,进退必须变幻,是阴阳转化、五行生克之大用。极柔软然后能极刚硬,是刚柔相济之易理,以柔克刚之通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又具体说明养气功在强健身心中之宏伟作用,学者不可不深思。
“气以直养而无害”是儒家养气功之原理,也是内功千古不易之精髓。不明乎此则不能达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无坚不摧之境地。“直养”是内含,“曲蓄”是外用。开展先于紧凑,紧凑寓有开展。“缜密”二字,是《中庸》所说,莫见于隐,莫显乎微,善学者要在“慎独”上多下功夫。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孔门一贯之道,是养气功内外兼修之入门阶梯。在动静过程中,牵动往来,不丢不顶,内固精神,外形安逸,“有诸内,必形诸外”,不思而得,无虑而成,纯任自然,毫不勉强,这样才是太极之真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