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安徽 安徽六安人怎么样? 本人有可能娶这个地方的老婆 但不知道这
人怎么样,不能以地方论,同一个地方有的好有的差,关键看这个人. 给你讲一下这个革命老区,共和国将军最多的地方!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全市159个乡镇、8个街道、85个城市社区、2846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总人口686.73万人。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
7%,以回族居多。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3.34亿元,其中一产93.2亿元、二产125.14亿元、三产145.0亿元;财政收入25.1亿元。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
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属九江郡。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
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元末,始设六安州。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
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
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
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
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
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
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
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
全国9个将军县,六安就占2个(金寨县、原六安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312、206、105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六安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 六安资源丰富而独特。这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
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99.9亿立方米,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五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
灌区控制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
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铁、金、铅、锌、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等储量甚丰。
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尽显造化之神韵。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尽享自然之美妙。
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宏伟壮观的宋代古城墙,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文化积淀深厚,给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还有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真实地记载着革命战争以来,皖西地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先后视察六安o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泽民、李鹏等亲 临灾区,慰问灾民。
六安还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78年,为鼓励抗旱秋种,肥西县山南、官亭(时属六安地区)和六安县三十铺等地,群众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并由点到面在全地区推开。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01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90年不变价),规模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56倍和39.7倍;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
4%提升到32.4%;旅游经济、个私经济、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村村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85%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和完善扶贫优惠政策,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扶贫、开发式扶贫、劳务输出扶贫,271万人口摆脱了贫困。
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8.3亿元,工业实现增加值91.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250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教育“两基”目标,创办了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了广播电视,繁荣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
全市进入了总体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历史新阶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发优势很大的希望之地。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科教兴市、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六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六安历史上经济开发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誉。近代以来,战事频仍,自然灾害较多,一度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 六安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2006年,粮食总产383.9万吨,油料22.68万吨,棉花总产8588吨,肉类总产量45.
12万吨,水产品产量21.82万吨,蚕茧7626吨,茶叶10681吨,蔬菜105.76万吨,水果25532吨。优质粮油、板栗、蚕桑、茶叶、高山蔬菜、白鹅、生猪、中药材、奶业、草竹柳编已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特色产业。
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在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茶王”称号。彭塔牌小磨麻油、蓼沣牌沣虾等16个产品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餐乐牌高级烹调油、板桥牌席草睡席、三特牌糖水板栗、大化坪牌霍山黄芽、恒大牌乳猪料和551及551H强化猪饲料、雪珂牌真丝针织服装、正达牌分割鸡等8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全市农产品优质率逐年上升,优质稻面积429.8万亩,占水稻面积72%;双低油菜面积190万亩,占油菜面积85%;优质专用小麦面积65万亩;名优水产品8.
19万吨,占总产量42%;生猪、家禽良种率达90%和8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7家,年收入近50亿元;全市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98个,上规模的101个,拥有会员3.
3万人。安徽庆发集团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舒城天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六安瓜片名茶开发公司、寿县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板桥草席集团、天裕米业公司等为省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大多以合同或订单等形式与基地、农户联系,初步形成了风险共但、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分别获得了欧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认证。
绿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归然牌野生葛粉、鹤莲牌莲籽汁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工业经济 六安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发展迅速。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粮油工业,年综合加工能力183万吨,产值、利税总额连续多年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华康、安丰、金田花三大油脂公司以及恒大集团进入国家大中型企业行列,金田花牌色拉油、百食得牌高级烹调油、寿春牌大米、幸福牌香米为省、市名牌产品。
纺织工业,以棉、麻、丝纺织以及服装、羽绒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白厂丝、丝绸、各类服装,骨干企业有金裕纺织有限公司、华隆羽绒公司、七星羽绒公司、金寨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
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手扶拖拉机、汽车齿轮箱、轴承、铸件、电机,骨干企业有长江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客车总厂、六安轴承厂、江淮电机公司和安徽应流铸造公司等。
轻工业,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日用陶瓷、电光源、印刷、家具、文教用品等,骨干企业有迎驾酒业集团、龙津(豪顿)集团、中华玉泉酒业公司、世林集团、六安造纸厂、舒城瓷厂等。
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砖瓦、油毡、彩色釉面砖、大理石、花岗石、塑钢窗、拼木地板、隔热镇水粉等,骨干企业有寿春水泥公司、皖西中天集团、兆峰陶瓷公司、昌龙水泥公司等。
医药化工业,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断血流片、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香精香料等,主要企业有华源朝阳药业有限公司、金丰化工公司、金田生物制品公司、六安香料厂。 建筑业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
4亿元,资质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2.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85.3万平方米。现有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18家,三级企业74家;有施工专业承包二级企业13家,三级企业21家;有劳务分包一级企业14家,二级企业33家。
建筑企业拥有四级以上项目经理1257人。骨干企业有天成公司、华力建筑公司、华瑞建设集团公司、宏达市政公司、六安市第一建筑公司、舒城县建筑公司。
近年来,六安建筑企业不断向外拓展市场,京、津、沪及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有六安市的建筑队伍和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建造了一批代表性建筑工程。 房地产业 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
1亿元,施工房屋面积297.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3.5 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152.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7.5亿元。市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快。相继建成了东苑小区、锦绣花园、明都花园、金鼎花园、兴美花园等住宅新区,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住宅小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物管企业达54家,从业人员4300余人,管理小区37个,管理面积178.
9万平方米,物管覆盖率80%以上。 商贸流通 经过多年的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流通体系已经形成,物流配送、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正在兴起。全市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场30多个,六安商之都、六安百货大楼等处于龙头地位。
拥有各类市场350个,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55亿元,主要有六安南门商贸中心、霍邱蓼都市场、叶集皖西市场和大别山木竹市场、寿县板桥草席市场、舒城孔集竹器市场、霍山黄芽市场、金寨船冲板栗市场、裕安固镇羽绒市场等。
个私经济 全市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11.8万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注册资金7.35亿元;私营企业4236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00户,500万元以上的69户,1000万元以上的34户。
2006年,个私经济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36.5亿元,工商税收2.43亿元,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开放型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
01亿美元,其中出口1.95亿美元。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77家,世林集团、应流公司、安华羽绒公司、华隆羽绒公司、华安达公司的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出口产品以羽绒及其制品、轻纺产品、机电五金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主,销往美国、日本、东盟以及东欧、西亚和非洲市场。
在鼓励出口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6家,投资总额3.
4亿美元,外商来自美、欧盟、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857家,其中,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二级分支机构6家,城乡信用社461家,保险分支机构2家,证券分支机构2家,以及地方投资组建的六安市城市信用社。
金融保险服务网点遍布城乡,金融保险机构从业人员达6600多人。 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0.4亿元,贷款余额228.
4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04亿元。 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推进。 科技 2006年,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405人。
共建立科技专家大院19个,转化高新成果32项,实施攻关课题24项;向119个乡(镇)村和99个企业及示范基地选派234名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216项,引进新品种143个。全年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立项19项。
全年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7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4家,高新技术产品15个。专利申请189件,授权专利104件。
全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教育 200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314人,在校生20827人,毕业生6453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6.42万人。普通中学431所,招生14.
53万人,在校生43.14万人,毕业生15.84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2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8.86万人。小学2304所,招生7.5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
5%和0。各类成人中小学校62所,在校学生5924人。全年共扫除文盲4323人。金寨县是全国“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南溪镇1990年春天诞生的“金寨县希望小学”(徐向前题写校名)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大眼睛”姑娘苏明娟“渴望读书”的巨照被选作全国希望工程形象标志。
卫生 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
病床915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5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902人,注册护士2899人。乡村卫生室264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974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3%。
2006年金寨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市及各县均设有“120”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有彩色超声波、核磁共振、CT机、大型X光机、彩色多普勒、体外碎石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等,实用临床医学新技术有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加射频消触术、放射介入疗法等。
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94.79%,疫苗相关疾病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内。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80.28%,农村住院分娩率为73.95%。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提前两年通过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验收。 广播电视 现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中波发射台和实验发射台3座,乡镇有线广播电视站188个。
全市有线电视实现联网,市区与各县微波双向传输网开通。市广电中心已经建成。积极推进“村村通”和数字电视工程,全市受益农户64924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
2%和93.0%。 体育 现有体育协会40家,体育场馆29个,青少年俱乐部7个。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6个、专任教师150多人、在校学生(学员)4万多人。著名射击运动员束庆权参加了第25届奥运会,1994年参加世锦赛获金牌2枚。
拳击运动员江涛参加第26届奥运会,获91公斤以上级第5名,被誉为“亚洲左拳王”。“九五”期间,共向国家和省输送运动员37名,有500多人次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27人次打破省以上纪录。
市举办的运动赛事有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舒城县成功地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赛暨全国铁人三项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群众性体育动主要有健美操、广播体操、体育舞蹈、太极拳(剑)、木兰拳(扇)、军体拳、登山、万人长跑等。
2006年,我市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3枚。其中世界冠军1个,亚运会冠军1个,国内比赛冠军3个。
参加省十一运会等比赛和竞技体育常规赛,共获得金牌34枚,银牌39枚,铜牌36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23次,参加活动人数41.9万人次。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86.
73万人,常住人口610万,常住人口出生率13.03%,自然增长率6.44%。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62.54万人,女性人口324.19万人,性别比111.83。全市农业人口587.
74万人,非农业人口98.99万人,家庭平均每户人数为3.09。人口与计生工作实现了生育模式向“晚婚少生优育”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管理模式向落实“三为主”、推广“三结合”的规范管理转变。
金寨县“少生孩子多栽树,系列开发抓支柱”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社会保障 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除国有企业外,还在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以及事业单位中广泛推开。
2006年,全市共为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4.5亿元;为2.66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638万元;为1.5万名参保职工提供住院服务,支出医保金1.
3亿元;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全市5.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达732元,人均上浮34.7%;按照“低保”标准,为11756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费2591万元,解决长期历史遗留问题。
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6.4万人、21.2万人和22.3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参保人数达30万人,积累基金9000多万元。出台实施《六安市人民政府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按方案规定,失地农民每月可享受最低80元,最高200元的保障待遇。
市城市规划区3000多名达到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喜领养老保险金。将4.1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开展“文艺汇演”、“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发放健康手册”、“赠送年历画”等“情系退休人员、共建和谐社会”等五大系列活动;发行社会保障卡,使市直两区11万名参保人员数据由原磁条卡向部颁标准“社会保障卡”成功转换。
狠抓劳动合同签订薄弱五一节和重点案件办理,全年劳动合同签订鉴证人数达454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