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上的造诣 当今几人可以比肩?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前,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赶来的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既是为了交流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吟诵.教育等方面的心得与新知,更是为了前来庆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师长——在讲台上传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九十寿辰.得以亲炙于叶先生的人,不难发现她有一个习惯性的手势:说到动情处,会一手虚虚握拳,逆时针向外缓缓旋动,似乎轻执书卷,又像在启人向学.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修养能够在滋养人心的过程中起

日前,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赶来的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既是为了交流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吟诵、教育等方面的心得与新知,更是为了前来庆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师长——在讲台上传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九十寿辰。

得以亲炙于叶先生的人,不难发现她有一个习惯性的手势:说到动情处,会一手虚虚握拳,逆时针向外缓缓旋动,似乎轻执书卷,又像在启人向学。

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修养能够在滋养人心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叶先生:古诗,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于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联想、并更富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其实我想,在青年人中有很多富有才华的人,只是没有人为他们把这一扇门打开。我既然是体会到了,如果不传下去,我会觉得自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年轻人。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节选:叶嘉莹:诗词的女儿白发的先生 羊城晚报 )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著名词学大师叶嘉莹的讲内容。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著名词家词作。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原文。

著作摘录

哲学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问题。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发财享乐难道就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了吗?何况发财享乐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快乐的,有了钱以后也仍然会有很多烦恼。欧阳修的《秋声赋》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只有我们人是最有灵性的。

猫狗,你养的宠物,对你可能有感情,但是它们有思想吗?它们会不会想到人生的种种问题?这我还真是不知道。但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如果你只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你跟动物相差多少?所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大问题。王国维就这样一下子被哲学给吸引了,就开始对于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产生兴趣了。

王国维在他的《静安文集》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叔本华的哲学,我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对此有详细的剖析。那么王国维他受了叔本华哲学的什么影响呢?我现在要念王国维引叔本华的一段话,给大家做参考:

一切俗子……彼等自己之价值,但存于其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于真理故也。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主观而存于客观,端端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现之。……彼牺牲一生之福祉,以殉其客观上之目的,虽欲少改焉而不能。(王国维《静安文集•叔本华与尼采》)

"俗子"就是一般世俗的人,这些人所追求的是个人一身的幸福,或者再推广一下是他自己一家的幸福,他们追求的不是真理。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眼前物质上的利益,他不是说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他的目的是要探寻宇宙间真正的真理是什么。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他对现实的物质享受是不会很重视的。孔子说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是孔颜之乐。孔子和颜回他们所乐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他们的"道"。真正有智慧有理想的人,是绝不会对物欲孜孜以求的,为了"道"的理想,他们甚至可以放弃那些一般人孜孜以求的东西。

众家谈

白先勇(著名作家):

我不算是叶先生正式的弟子,我是在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的时候,常常去中文系旁听叶先生的课。虽然是旁听生,可是叶先生的对古诗词的教诲真的是对我启开了一扇门,让我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她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尤其叶先生讲的杜甫的诗,对我的影响,可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席慕蓉(著名作家、诗人):

叶老师的生日与荷花的生日是同一天,所以她的小名有"荷"这个字。我特别问过她:"那您的长辈怎么叫您呢?"——她说,他们叫我"小荷子"。从开始生长的时候到现在,她生命的本质都像荷花那么干净。生活再怎么沧桑,老师都未改如荷花一样的高洁。

缪元朗《缪钺先生与叶嘉莹教授合作的学术观念基础》(文章刊载于《文学与文化》2014年第2期)

要发扬静安先生的学术和做一位"通人"式的学者,在缪先生看来,皆须学贯中西,他在如此努力,也将此类学者引为同道。1981年5月13日,他在给叶先生的信中说:"钺少读古书,缅怀千载,有独往之愿,有难解之情,常思得一兼有才学识三长而又能心心相印之人,结为永契,共勉大业,而数十年中,上下求索,终成梦幻。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阅读叶先生的论著和认识叶先生后,他终于看到了自己从青年时期就形成并毕生坚持的"融通中西"的学术观念的成功体现者,遂以知音见许。

十年前,我在《种竹交加翠 栽桃烂漫红——对缪钺先生与叶嘉莹教授合著<灵谿词说>的补记》一文中曾说:"祖父开始撰写《灵谿词说》时已年近八十高龄,如果没有和叶教授相识,或许他生命中还可以进行科研工作的最后十年(祖父因病于1992年搁笔),不会用于写作《灵谿词说》和《灵谿词说续集》。

人生是要相信机缘的,正是与叶教授的‘相逢倾盖’,让祖父多年蕴存于胸的更多的词学见解得以留于绢帛,传之后世。

"所以,笔者认为,叶先生中西贯通的学术修养,和缪先生长期以来的融通中西的学术观念的高度一致性,是其进行合作更为阔大的学术观念基础。

汪荣祖《迦陵诗学管窥——贺叶嘉莹教授九旬嵩寿》

从迦陵诗词里可以感觉到人生无常,祸福难料。她的生平确实一再遭遇到难以逆料的磨难,横逆为何而来,似不可解,只能归之宿命。中国传统智慧常言,"福"依靠"祸"来,迦陵先生的确苦尽甘来,然而她的"福",她的种种机缘,绝非偶然,与"祸"无关,完全靠她的真才实学。她在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造诣以及在教学上的成绩,当今能有几人可以比肩?自然为识者所珍惜。

齐益寿《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及对文化传承的期待》

小说家陈映真在大学时代旁听过先生的"诗选"课,而留下永难忘怀的一场又一场的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见《四五十年前的眉批》,收入《叶嘉莹先生八秩华诞暨国际词学研讨会论文集》页258);散文家席慕容在台北听先生演讲《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而感到参预了一次极为丰足的"心灵飨宴"。

(《心灵的飨宴——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红蕖留梦》页13)。先生的评诗赏词,有如一件艺术品的展示,既给人"审美的惊诧",又给人"心灵飨宴",在讲授的艺术中,已臻于极境,这是在得自乃师顾随先生的神髓之外,又有所开发。

先生说:"顾先生对诗歌的讲授,真是使我眼界大开。他讲课跟一般老师真是不一样,一般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顾老师给我的是心灵的启发。

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与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红蕖留梦》,页65)先生的讲课,除了也是一样"旁征博引、与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给人心灵的启发外,还兼重书本上的知识,绝不忽略知人论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