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文月翻译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
关于林文月翻译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
译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林文月翻译的《源氏物语》
翻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既需要很强的日语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现如今,能够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的人,或许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也一点不过分,但无疑,林文月先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之所以这么说,有其翻译的几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为证。
林先生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动手便是日本文学的巨著《源氏物语》,虽然事出有因且比较偶然(为参加研讨会而写作了一篇有关《源氏物语》的论文,后来论文的汉语本刊登在《中外文学月刊》上,作为附录,试译了“桐壶”卷,读者的好奇以及杂志编辑的敦促,使林先生开始翻译《源氏物语》全书,并分期刊载在《中外文学》杂志上),但译者的中日文的功底帮了她的大忙,关于这一点,林先生本人也很清楚。
林先生在回答为什么选择翻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时曾提及这样一个理由:“我个人具备日语文根底,其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或可在这一方面略尽绵薄之力……。”(以上叙述参看林文月《源氏物语》“简体版序言”,译林出版社,2011年)经过五年多的笔耕,《源氏物语》全书的翻译工作最终于1978年结束。
这样一部巨著的翻译成功,林先生的学识、勤奋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以为《中外文学》杂志的连续刊载的魄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译完《源氏物语》后,林先生陆续翻译了日本平安时代的另外几部经典文学作品:清少纳言的《枕草子》(1986-1988年)、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记》(1992年)以及无名氏的《伊势物语》(1995-1996年),另外还有一部十九世纪的名著:樋口一叶的《十三夜》(2001-2004年)。
2011年,除《和泉式部日记》外,这几部日本古典文学经典都被引入到内地,使得内地的读者在欣赏林先生散文作品(这方面的著作内地似乎出版了有近十种之多)之余,又可以了解到林先生的译笔之好。
我不清楚内地在引进林先生译作的时候,为什么单单缺少了一部《和泉式部日记》的理由,不过我手头有一部由(台湾)三民书局于1997年重版的林译《和泉式部日记》,这是去年去台湾访学时购买,就是为了弥补内地的这个缺憾。
关于林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源氏物语》译文方面的特点,两岸三地都有论述,褒贬不一。如果仅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的话,林译的作品为我们开启了日本古典文学的大门,这是完全可以值得肯定的。以《源氏物语》来说,尽管国内有近十种译本问世,但我以为林译本的可阅读性仍然排列前位,至于其他的翻译作品,也都可以作如是观。
以《源氏物语》第一卷“桐壶”中的一段为例,林译是这样的:
秋风飒飒,凉意袭人的时分,皇上比往常更思念亡妃,于是,派了一名韧负的命妇到更衣故里去。命妇乘着朦胧的月色启程;皇上就此陷入沉思之中。回想当年,每逢如此佳景,他和更衣常有月下游宴,无论是曼妙地拨弦弄琴,或随便吟咏成句时,她那种风采神情都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如今虽是记忆犹新,却真个是所谓“暗中相契约,怎得梦里见”,终究缥缈而不可把握了。【译注省略,下同。】
作为对照,我们看一下丰子恺的译文:
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心,便派韧负命妇赴外家存问。命妇于月色当空之夜登车前往。皇上则徘徊望月,缅怀前尘:往日每逢花晨月夕,必有丝竹管弦之兴。那时这更衣有时弹琴,清脆之音,沁人肺腑;有时吟诗,婉转悠扬,迥非凡响。她的声音笑貌,现在成了幻影,时时依稀仿佛地出现在眼前。然而幻影即使浓重,也抵不过一瞬间的现实呀!
从百万字中选出这百十来字的一段进行阅读对比很难说明问题,也很难看出译文的特点,但从两个译文中还是能够看出译者在原文理解方面的差异。再以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为例,对照地看一下林译和周作人的译文。
仍选择作品的开头的译文为例,林译是这样的: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周作人的译文如下: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同样,我们无法就此短短的一段文字去评判译文的高下,阅读者尽可依照自己的口味去阅读欣赏。
樋口一叶的《十三夜》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名著,发表于一百多年前,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古典(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明治编”中就收录了樋口一叶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里,还收录了林先生创作的几幅插图(译林版《伊势物语》中有,台湾三民书局版的《和泉式部日记》中也有),这显示了林先生的另外一种“才艺”。
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林文月翻译的《十三夜》封面。
四部译作的封面设计风格统一。 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林文月散文集《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 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林文月散文《读中文系的人》 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林文月散文集《回首:只是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