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崎图片 天津北派制扇名家、折扇和梁崎书画收藏家刘宇(组图)
刘宇简介:刘宇,字禾嘉,生于1942年,天津著名“北派”制扇名家、扇骨修复专家、收藏家。自童年起便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刘宇扇骨作品——黄杨木雕“修竹海棠”扇,2010年被选入赵羽先生编纂的中国折扇艺术巨著《怀袖雅物》中,此书曾获2010年第八届亚洲印制大奖。刘宇开设扇骨定制店“三耕园”,意在“收扇售扇修扇品扇,以扇会友广结扇缘”。
千百年来,人们对书画、文扇等艺术作品始终热情不减,或缘于寄情纸卷的灵动写意,或因其工艺精美便于把玩收藏,抑或为了那份流传千年的文化。置身刘宇先生的“三耕园”,浓郁的书香味、扇骨气弥漫各个角落。柔和的晨光透过木格子窗洒满桌案,各色古扇蒙着光晕,定睛之下,恍若重回旧时,故人挥扇品画的雅韵依稀显现。刘宇说,他喜欢收藏,更多是为了忆恩师,品文化。恩师是天津已故书画大家梁崎,而文化除了艺术、历史外,还是植根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拜师梁崎开启文化收藏之旅
如今,画、扇几乎成为多数国人家中必备的摆设。于收藏而言,历代文人真迹虽愈发鲜见,但爱好者对古画文扇的研究却渐成风气。传授美术已有31年的刘宇,现已年过花甲,平日里大部分闲暇都用来伏于桌案,刻画一个个精美扇骨与扇面。对刘宇来说,位于鼓楼东街的工作室——“三耕园”就是自己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
说起与艺术的结缘,刘宇陷入深深的回忆,眼神充满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他的书画之路要从年轻时代艰辛的求学生涯开始记述。1962年,酷爱绘画的刘宇在和平文化宫开始了油画创作的系统学习,也正是在那里,他遇到有生以来的第一位启蒙导师,我国资深画家与美术教育家——李文珍先生。
李先生为人正直,性格爽朗,可亲可敬。在跟随他学习的三年时间里,刘宇渐渐体悟出绘画的涵义与精髓,也因此向心中的艺术殿堂迈进了一大步,可此后受文革影响,刘宇不得不中断学艺之路。
直至1976年,偶然的一次工作进修,让誓言此生不再触碰画笔的他重新燃起深埋心底多年的绘画情结,并再度坚定了此后的艺术方向。1979年,被刘宇称为“艺术上的转折”。
那一年,他加入了天津市和平区工人俱乐部组织的书画研究会,并结识了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的第二位恩师——著名国画家梁崎大师。聊到此,刘宇激动地说:“至今我还深深记得初次见到梁先生画作的感觉,那种雄浑畅快的大写意创作手法令人振奋,我被完全吸引,进而对国画产生了从零开始学习的冲动。
当时尽管我油画功底还算深厚,但国画终究是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门类。反复权衡下,我还是凭着一腔热情及对新艺术领域的渴求,拜师梁先生。”
在跟随梁崎的学艺过程中,刘宇的画功迈上新台阶,同时也让他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渐渐地,他对国画的痴迷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但凡见到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如临其境的风景画,即便是在扇面、瓶身上,他也要驻足流连,如果价钱合适干脆收入囊中以备日后把玩。一来二去,旧物市场成了他常逛之地,而他收藏的品种除了恩师梁崎的画作外,还有形状各异的折扇。自此,刘宇在“美术教师”、“梁崎弟子”的头衔外,又多了一个前缀——“文化藏者”。
专攻折扇制作修复冷门工艺
随着习画的深入,刘宇愈发感受到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绝非任何人通过刻苦学习与努力修炼就能成为大家。用他的话说:“与梁崎学画,越学就越没有自信。画技固然提高,但再往上走便顿觉力不从心。后来,我索性在习画的过程中加进更多欣赏的成分。”刘宇坦言,彼时他已自感在国画领域不可能有所突破与造诣,于是便结合自己的特长与经验专攻起折扇制作与修复的冷门工艺研究来。
“虽然小小扇骨汇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蕴藏着毋庸置疑的收藏价值,但其制作与修复却很少有人关注。或者说,扇骨的文化潜质其实并未被完全挖掘出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近花甲的我才毅然再度转行从事起折扇制作与扇骨修复的研究。”诚然,一把折扇,几度春秋,历来为文人墨客雅玩之物。刘宇介绍称,就扇骨雕刻内容而言,以名山盛水、花鸟虫鱼及松、竹、梅等为常见,而入画题材则以国画为主,不外乎富丽饱满的牡丹、极富诗意的荷塘等。尽管扇面幅度有限,但冷静疏朗的笔触能生动凝炼地将各色景致勾勒得令人赏心悦目。“很多年前,折扇只是作为拂暑降温的工具被民众广为使用。而如今,对于把玩折扇的文人墨客来说,早已无关季节冷暖,甚至成为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客商间谈笑风生增添风雅的掌中玩物。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扇子送凉,不意成艺’。”
在刘宇眼中,收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沉迷的欣赏与把玩,任何物件哪怕是一把微型折扇也要经得住近观细赏。因而他制作的扇骨与描画的扇面皆体现着别出心裁的灵感。从深浅不同的留青雕刻到微妙精细的层次分割,或繁或简、或重或轻间,他总是拿捏得很有分寸。即便在放大镜下以平方毫米为单位欣赏,风景、人物也都似真似幻地清晰呈现,不禁让人连连叫绝。
刘宇所具有的独到眼光与瞬间即能迸发的灵感更像艺术家。而他却总是谦言,只兴趣使然,不足称“家”。“从初窥艺术之高深到转为心中默默欣赏与敬重,这一过程中,我恋上了画,迷上了扇,便自然有了坚持的动力及对艺术与收藏的点滴感受。”他还说,喜欢收藏,更多为了忆恩师,品文化。恩师自然是已故大家梁崎,而文化除了艺术、历史外,还是植根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收藏更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很难感受到创作和收藏过程中的快乐。刘宇觉得,收藏更应注重过程而不单是藏品本身。同样,折扇制作吸引他的是在一点一滴的刻制中,感受化朽木为神奇的惊喜,并非最终成品。
“折扇制作主要包括扇骨与扇面两部分。扇骨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就拿木质扇骨来说,从取材到开料、造型、打磨,再到精工细作,直至最终成扇,通常要历经十多道工艺。若欲赋予折扇灵动,就更需付出心血与精力。而扇面绘制,一般从构思、底稿到勾边、着色,再到作诗、题字平均两三天完成。”在刘宇看来,扇骨制作远比扇面绘画更耗费心力。他通常至少要三四天制成一个扇骨,时间充裕时甚至要花上二十几天。刻制灵感完全取自各类画作、文玩、木雕、牙雕、石雕,只要觉得有所借鉴便拿来引用。尽管扇骨分流派,但刘宇将各派精华与特点融汇贯通,集精华于一身,再雕琢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诗词歌赋等,折扇便显得更加秀美名贵,前来求扇观赏者自然络绎不绝。
赠予售出前为何不拍下折扇照片,留住惊艳的倩影?毕竟那是灵感与心血的结晶。对于记者的疑问,刘宇笑曰:“很多人都问过我。但既然已享受完制作的过程,留下照片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此禅意的回答,折射出这位老人充满禅意的人生态度。名利、金钱以及那些作品并不能带给他内心由衷的欣喜。相较之下,终日做着喜爱之事,克服制作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便是自己最好的享受与快慰。而这“大隐隐于市”的自得其乐,又令多少人羡慕向往不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