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亮的女儿 珍稀良材 伍炳亮的海黄艺术人生
三十五年之后,当伍炳亮再度回忆起1981年他踏上海南岛,从海口沿东海岸一路南下,寻找、购藏海南黄花梨老料的那段传奇经历时,他真诚说道:"可以说,海南黄花梨改写了我的命运和人生。" 踏遍海南全岛搜寻海黄老料 早在1979年,伍炳亮就开始从事对古董家具的投资与购藏。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王世襄先生关于明式家具的专著陆续出版,对明清老家具的收藏与研究热潮骤然升温,伍炳亮也加入了这一购买与收藏老家具和老木料的行列。
那时,港澳台与新加坡等地藏家对黄花梨仿古家具需求旺盛,身在广东台山,伍炳亮得风气之先,把握住了这份先机。 据闻,那时候一些进岛收老家具的商人会开着卡车进到村里,看到有不错的木料或者老家具就下车跟物主谈谈价钱,民风淳朴、市场方兴,于是木器商人们往往能用很低的价格拉走明清时候的"真东西",后来的若干年中随着黄花梨市场的行情大好而获利丰厚。
不过伍炳亮说,他亲身经历的事情并没那么"神话"。 那时候,他从海口、文昌、万宁一路到三亚崖城,几乎跑遍了海南岛内黄花梨的重要产地与老家具比较集中的市场,一边收集民间用黄花梨制作的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老家具,修复破损、修改款型,对它们进行再次创作;一边购藏老材料——"当时主要是收集明清两代、几百年前砍伐下来留在山头上的树头、树枝、树桩、树根,还有民间出现的一些老家具、拆房老料,例如床板、门板,我认为满意的,就一概买下来。
" 除了这些旧家具与山间树根树枝之外,伍炳亮还喜欢购买海南乡间家庭留作"传家宝"的那些老木料。
他说,海南民间如果早年采伐了黄花梨木打了家具,通常都会专门留下一两根木料留在家里代代相传,这既是因为黄花梨木气味芳香,更是因为它具有治疗高血压、祛风湿等多种药用价值。
特别是对皮肤过敏很有疗效,人们偶有皮肤瘙痒红疹,往往从放置已久的黄花梨木上稍取刨花,泡水浸洗,颇有效验,所以往往将它库存在家中,数代珍传。从1983年到1997的十多年中,伍炳亮陆续采购了五六百吨海南黄花梨木材,为后来的研究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炳亮很少亲自进入乡村去直接寻找货源,而是与众多海南黄花梨木材经销商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情。慢慢的,木材商们和这个每年都要到海南岛来收黄花梨、出手干脆大方的台山人成了朋友,逐渐知道他大量收集海南黄花梨是为了创作仿古家具,这帮海南兄弟对他更加相挺,都尽量把最粗大、最漂亮的老料留下来给他。
看到好木料,他们都会给他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通知他到海南看货,甚至是直接把木料邮寄到他位于广东台山的工厂里。
让伍炳亮得意的是,多年来购藏黄花梨的眼光、经验与诚信,使得如今的他买海南黄花梨可以做到"三个不用"——不用验料、不用填单、不用定金。
"不用验料",是因为几十年与海南黄花梨打交道,让他鉴别判断木材的水平已经炉火纯青,用不着解开木料看纹理色泽,而是隔着皮壳包浆就能看出木材的品质;"不用填单"和"不用定金"则是因为多年交易铸造的信誉,让木料商人们愿意先将木料寄送到伍炳亮的木器工艺厂里,再拿货款。
廿六年制一器 感慨海黄凋零 最近这些年来,市场行情的攀升已经将原本就非常稀缺的海南黄花梨从民间几乎完全"挤"了出来,从三十年前每年全海南能有几十吨黄花梨木器与木材供人收购,到三十年后的现在,年均只有三四吨海南黄花梨进入木材市场,"海南黄花梨一木难求"已经成了黄花梨家具制作者和收藏爱好者们共同的困境。
伍炳亮同样也为此感到无奈——不仅是因为纯粹数量的减少,更是因为板材的规格限制了家具的设计与制作。由于树种与土壤气候等原因,木质致密纹理优美的海南黄花梨不仅成材缓慢,而且树形并不粗大,当年从市场上收购到的那些树头树根,大多数直径只有10——20厘米,很少有超过30厘米的材料,能达到40厘米直径,就称得上"罕见";而且长度也不够理想,往往只有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超过两米长度的并不多见,用伍炳亮的话来说,"只有两三成能用来做家具。
" 年他曾试图用收来的房梁老料制作一张长达3.6米的黄花梨大画案,但开了料之后才发现梁木内部有裂缝,解出来的板材不够用,于是这件作品就一直搁浅,直到2014年,强台风摧毁了文昌一些百年老屋,屋主要出售老房里的建筑用材,伍炳亮才通过木材商找到了适合这件大画案的合用大料,多轮谈判之后不惜高价将之购回,完成了这件设计制作时间长达26年的作品。
这是近半年来伍炳亮经常对人讲起的一个故事,每次讲完之后,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黄花梨家具制作是需要实力也需要缘分的行业。说需要实力,是因为国内持续几十年的材料收购基本上将当时进货渠道的货源消耗殆尽,海南黄花梨木料日渐稀少,原料价格高昂,规模较小的厂方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也是指对如此昂贵的木材进行加工,需要厂方具有很高的设计实力,不粗制滥造,不浪费来之不易的稀缺资源,负起社会责任。
伍炳亮谈起黄花梨的珍稀与优美来总是滔滔不绝,即使在近年黄花梨原材料价格攀升的情形下,他仍然保持每年收购一两吨木材——考虑到这两年来全海南出现的海黄也不过年均数吨,这实在是个让人惊讶的数字。
良材高价难求 艺业追求不息 伍炳亮认为,业内许多人太保守、太犹豫,总是回头看过去。"他们总是觉得,三十年前海南黄花梨才一万多一吨,1997年才十多二十万一吨,现在好的海南黄花梨一斤都要两万了,这么贵怎么能买呢?成本这么高,买下来制作成家具还有利润空间吗?我们不能简单地做这种数字比较,而要和当时的生活指数进行全面对比。
那时候人们一个月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元,一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那么12000——15000元一吨的黄花梨木料在人们看来也是非常昂贵的。
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与时俱进’,黄花梨本来就极度稀缺,而且会越来越难得,材料供不应求,你下不了决心拥有它,它就落到别人手里了,你就占有不了高端市场,就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 这是伍炳亮作为成功的仿古红木家具商人的忠告,但对于他个人来说,其实想法更加单纯。"我的着眼点不是生意,而是自己对海南黄花梨的喜爱。
因为真心喜欢,所以有胆量持续购买木料,因为我不是为了升值,而是为了用它来创作。在制作这批家具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黄花梨资源的来之不易,而能够惜材如金。用最严谨、最负责任的态度,去做一批既对得起前人,又经得起后人检验的黄花梨家具,我觉得既是对自己从业三十多年的一个总结,也能真正使这些珍贵良材得以焕发第二次生命,让好的家具艺术品传承给我们后人。
能够每年用海南黄花梨设计制作几件好的家具来与同行好分享,就是我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