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熙的去向 【十个全覆盖 领导论坛】王程熙: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 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年来,"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但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牧区民生条件,而且高强度的集中投入使其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能,同时生活方式转变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又激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
从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看,"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效对冲了其他领域调整转型产生的收窄效应,扩大了内需,促进了消费,稳定了就业,为应对经济下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今年1年,赤峰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完成投资70亿元,是有史以来农村牧区集中投入最多的一年。
全市累计用水泥300万吨,加上大量的钢材、砖瓦、沙石,盘活了运输业和一大批中小型建材企业;大批房地产领域富余工人无缝转场,很多转移农牧民就近就地投入工程建设,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初步统计,"十个全覆盖"工程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创收。
从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看,我们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坚持把"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重中之重,全市每个行政村都研究确定了产业主攻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红山区的乡村旅游、宁城县的林果种植、松山区的设施农业、喀喇沁旗的中草药、巴林右旗的肉牛养殖、阿鲁科尔沁旗的现代草业等均实现了规模经营,形成了品牌效应。
同时,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倍增效应显现,来投资建设、发展产业的人明显多了,来旅游观光体验农家乐的人明显多了,来搞生产生活服务的人明显多了。
各类优质资源向农村牧区的流动聚集,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了农牧民致富,形成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牧民行路难、就医难、吃水难等问题,也推动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提速,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让农牧民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为农村牧区长远发展积蓄了力量,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工程。
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惯性思维,在不折不扣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依托农村牧区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培育壮大农牧业主导产业,真正实现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
"十个全覆盖"工程转换了城乡建设由城而乡的传统视角,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互动融合,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闯出了一条路子。过去,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转移农牧民进城。
"十一五"以来的10年是赤峰市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全市城镇化率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即使"十三五"仍能保持这一速度,2020年全市仍有220万农牧民生活在农村牧区。况且城镇化也绝不是让所有的农牧民都转移进城。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仅靠城镇一头发力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须双向互动,既要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又要建设好、发展好农村牧区这个美丽家园。
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农村牧区建设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与推动城镇建设比起来仍相去甚远,农村牧区在补齐旧"短板"的过程中又出现新欠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明显,使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正在集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近两年的建设,过去农牧民深切期盼的"走水泥路、住安全房、喝干净水、小病不出村、领养老金"的美好憧憬变成了现实,真正过上了比肩城里人的生活。工程实施后的嘎查村整齐划一、焕然一新,以至于有的在外打工的群众回嘎查村后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了;有的想把父母接到城里养老的年轻人也改变了主意,认为现在的嘎查村里更适合老年人居住;还有很多外出打工致富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一些办工业、搞房地产的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牧区。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极大提高了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赤峰,消除贫困现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赤峰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我们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坚持与扶贫攻坚统筹考虑,将52个偏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移民新村纳入"十个全覆盖"工程范畴,将基础条件好、农牧民积极性较高的462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列为"十个全覆盖"工程重点村,通过整合"十个全覆盖"和扶贫开发等多方面资源和力量,实现了这些贫困嘎查村同步脱贫。
应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不只是促进农村牧区发展的综合性工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改变赤峰贫困落后面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完善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农牧业的发展活力、农村牧区的要素潜能和农牧民的创业热情,其产生的巨大影响绝不亚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重大改革举措。
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许多村庄空置、土地撂荒、住宅废弃,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还有一部分嘎查村居住的都是"386199"留守人员,一些地区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衰落破败的景象,一些村庄自然萎缩,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故园"。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现实困境。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逐步成为了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洼地,大量的社会资本、先进技术、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开始涌入,广大农村牧区再次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战场。
我们因势利导出台了鼓励在涉农涉牧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返乡农牧民创新创业,使农村牧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凭借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利契机,我们加快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在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比如,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规模930万亩,许多村庄将土地全部流转集中,村民进企业打工,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我们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全市现有1.
5万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4万个种养大户、700个家庭农牧场,为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积极引入大企业发展全产业链大型现代农牧业项目,探索出了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大项目促进大转型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形成了有力反馈。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也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推进工作。比如,我们改变过去政府财政大包大揽的建设模式,普遍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方式,在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把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涉农涉牧资金全部捆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合力,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我们坚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了新路子。
可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已经成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推进器和试验场,焕发出了巨大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