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的夫人 很多人知道曹景行却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金华人
很多人知道曹景行却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金华人
最早报道台儿庄大捷的是他 最早透露“炮轰金门”的是他
周恩来给他写墓碑 蒋经国请他回溪口一辈子写了千万字的曹聚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十版
昨天上午,兰溪市梅江镇里举行了一场纪念“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活动,其亲属从上海、南京、深圳等地赶来,跟当地的村民一道缅怀曹老先生。
本报记者 钟成 摄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昨天上午没能回到家乡兰溪,让很多兰溪人有些失望,尽管他和自己的姐姐曹雷写了一封书信给自己的家乡父老。
这一天,是兰溪梅江籍著名作家、记者、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
兰溪当地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兴建展馆,学术研讨,将曹聚仁出生和少年成长地的潭头、近外阳、塔山三村合并成为聚仁中心社区。
而在此之前,兰溪将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命名为“聚仁路”,将当地最大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命名为“聚仁学校”,将新办的一所初中以曹聚仁父亲百年前创办的“育才学校”重新命名。这样做,是为了提升曹聚仁在家乡的“份量”,因为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曹聚仁,长期以来在家乡的知晓度并不高,甚至不如他的儿子曹景行。
40年前的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享年72岁。周恩来总理为其盖棺定论:“爱国人士”,并亲拟曹聚仁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委托当时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在澳门为曹聚仁举行公祭。
首报台儿庄大捷,举国若狂
台儿庄战役始于1938年3月23日,结束于4月7日,历时2周。
当时国民党正面守军是第2集团军的孙连仲部,右翼则是汤恩伯的第20军团,在敌人后面进行迂回作战。
孙连仲邀请媒体记者到前线台儿庄视察采访。当时一起前去的有《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中央社记者胡定芬、曹聚仁,《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等一行17人。
4月6日中午,在台儿庄的指挥官、第31师师长池峰城,特约记者于下午到运河站见面。正往运河站的途中,忽然敌寇的炮弹,密集射击过来,前路被阻断,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师部的副长官赶来,把众记者请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闲谈了一阵,接待就算是结束,记者们不免有些失望。
金参谋长颇认同曹聚仁的判断和推测。最后他对记者说:“你们来得正好,可以看一场热闹的胜仗了。”
当晚,总司令部有一辆军车正要回徐州,曹聚仁灵机一动,决定回徐州。他对随军采访的夫人邓珂云说:“我想到长官部去看看综合战讯,在这里独处一隅,无法看到全局。”邓珂云支持他的看法。
事实正如曹聚仁所料,他一回到徐州,就和胡定芬通电话,从右翼军团得来的消息,完全证实了台儿庄已获全胜。他高兴极了,立刻写了一篇通讯,发到了中央社总社。
李伟(今年88岁,《曹聚仁传》一书作者、江苏南社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说,这就是曹聚仁首发台儿庄大捷消息的来龙去脉。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4月8日,曹聚仁又写了《台儿庄巡视记》的长篇报道,9日在全国各报发表。
不仅如此,在皖南事变发生后,第一个向海外报纸披露这一消息的,也是曹聚仁。
8年抗战,曹聚仁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于1947年编著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留下了大量的日本侵华的罪证和中国人抗日英雄事迹,差不多是第一部内容完备、见解独到的中国抗战史著。
1948年8月14日,在上海乍浦路军事法庭开庭审讯侵华的日本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法官万美瑜审判台上,放着一本墨绿色的、厚厚的精装画册———《中国抗战画史》,就是用以印证侵华日军在南京以及各地暴行的重要佐证。
《画史》上的图片资料,曾被国内外新闻媒体翻印和引用过,解放后在许多展览会上和控诉日军暴行时,也被大量展览、翻印和引用过。 一张溪口的老照片
潜心研究曹聚仁学术10多年的柳哲所珍藏了一张照片,拍照者是曹聚仁,时间是1957年的7月3日,拍的是蒋介石老家奉化溪口的全景。
柳哲说,这张照片是一位名叫徐淡庐的老先生给他的。
徐淡庐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调查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还是李宗仁回国的重要见证人。
据徐淡庐回忆,1957年初夏,曹聚仁受蒋氏父子的委托,先后访问了庐山的“美庐”和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
这次曹聚仁访问溪口时,对雪窦寺、妙高台,只是匆匆的一瞥,不是太重视。重点是察看蒋母的墓园,并代表蒋氏父子扫墓,敬香烧纸。 在蒋母墓园,他差不多拍了两卷的胶片,还去看了蒋介石寓居过的丰镐房和蒋经国住过的文昌阁,所到之处,都拍了照片。
他回到香港后,曾写了长信给蒋介石父子汇报,传达了“溪口无恙”的真实情况。其中信里写到:“溪口只是保持着10年来的老样子,并没有多少建设,也没有什么破坏。人民对于蒋母坟,也就是当做一处墓园看待就是了。政府也并不叫人民怎样仇视蒋氏的故迹。”
曹聚仁把拍摄的照片,与所写的长信一起,都通过特殊的途径,转送到了蒋氏父子的手里。据说蒋介石看了曹聚仁的信和照片后,曾为之动容,感慨万分。
他被称为“两岸密使”
曹聚仁得益于父亲曹梦岐自强不息耕读精神的锤炼,自杭州师从陈望道后,曹聚仁有幸结识了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如辛亥革命时期文化泰斗章太炎,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以及邵力子、柳亚子、沈钧儒、谢晋元、陈毅、叶挺等风云人物。在与各界翘楚交往间,曹聚仁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一个传奇人物。尤其是1938年8月,曹聚仁在南昌初识蒋经国,12月在金华中国旅行社采访了周恩来,为其闪光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8月,曹聚仁告别家人,南下香港。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从光明中来》,称赞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真正的秋毫无犯”,说“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
1956年7月,曹聚仁收到了恩师邵力子寄来的一封信,要他到北京去。曹聚仁便从香港北上北京。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在颐和园夜宴,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聚仁的报道中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并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8年10月4日,毛泽东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这前一天,新加坡《南洋商报》于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三日专讯”,将中国核心军事机密和盘托出,神通可谓大矣。一时间,《南洋商报》名声大噪。各国记者、特工也蜂拥香港,纷纷打探,郭宗羲何许人?
“郭宗羲”就是曹聚仁。据曹聚仁的儿子曹景行回忆,1958年8月,毛泽东再次接见曹聚仁,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透露了炮轰金门的“醉翁之意”。
1956年至1959年间,曹聚仁先后11次北上大陆,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多次接见。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毛泽东还向他询问了许多关于蒋经国在赣南的旧事。
夏衍曾说:“据我所知,第一个在海外华文报纸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是曹聚仁。”
写传记不说“马屁话”
柳哲说,曹聚仁可谓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总字在500万字上下。
如曹聚仁写的第一本蒋经国传记《蒋经国论》,1948年由上海联合画报社出版,就恰如其分地写出蒋经国的功过。曹聚仁既以较多的篇幅反映蒋经国在赣南实施新政时的种种业绩,但他也不避讳蒋经国性格的阴暗面。“一个人总有他的黑暗面的,经国那些缺点,比之那些有缺点而无优点的人们,又高出很多了。”曹聚仁也没有将蒋经国奉为神明,而道出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蒋经国。
1956年,曹聚仁出版了《鲁迅评传》,也没有把鲁迅奉为圣人。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鲁迅看到曹聚仁收集了不少他的资料,就问他:“你是不是准备替我写传记?”曹聚仁说:“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写法。我想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写成为一个‘人’的好。”
曹雷、曹景行昨天在来信中说:“要不是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我们姐弟俩不可能赶赴澳门奔丧。现在,父亲的作品差不多都已在内地出版或重版,为许多喜欢他文字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父亲如地下有知,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们眼中的曹聚仁
著名民主人士、自视甚高的柳亚子先生于1936年3月13日写信给曹聚仁:“我觉得在今日的言论界中,头脑清楚,又使我佩服的人,除了鲁迅先生以外,恐怕只有你曹先生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2000年在纪念曹聚仁诞辰100周年时评价:“曹聚仁先生青年得志,20多岁就在大学教书,是学者,他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思想有系统和精深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研究会会长方汉奇在纪念文章中评价:“曹聚仁先生涉猎很广,干什么都出色当行,而且都有丰硕的成果。当教授,他是名教授;当记者,他是名记者;当作家,他是名作家。他一生写下4000多万字的作品,称得上是著作等身。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像他这样高产的,除了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和林语堂之外,似乎还不多见。成名的新闻记者当中,像他这样的饱学之士找不出几个。”
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孙郁先生在纪念文章中评价:“现代报人中,文章最有学问家气质的是曹聚仁先生。我上大学时第一次读到他的港版《鲁迅评传》就欣喜不已。那样的书,在学院里是写不出来的。中国文人,直陈历史时,要么因褊狭而走极端,要么因学识不逮而得知皮毛。像曹聚仁这样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很少见到的。曹聚仁就是个与世俗不同的人。我们现在纪念他,一是要感叹他的史家境界,二是他的自由精神。”
著名学者陈漱渝先生在纪念文章中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在中国当代政治史上,曹聚仁以‘海外哨兵’的姿态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很多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工作。他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和极其丰富的论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饶有兴趣的逸事,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的话题。”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7月16日为纪念曹聚仁先生逝世40周年题:道德文章救乱世,针砭时政天下惊,两岸奔波为统一,爱国为民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