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载荷开展在轨实验
4月20日晚,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搭乘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在轨实验,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创新载荷装置将在地面控制下自主完成多细胞多腔室细胞共培养和在轨在线分析检测任务。
本次搭乘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上天的生命科学载荷,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制,也是北理工生命科学载荷继2011年搭载神舟八号和2016年搭载长征七号升空之后再次遨游太空。
据介绍,全自动多功能创新科学实验载荷装置是此次搭载项目的一个重要亮点。该载荷是一个集多细胞生物共培养、细胞影像分析、在轨在线样品处理和生化分析以及遥控操作自动化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完全由北理工团队自主研发,并形成多项原始创新技术成果。
该项目得到科技部重大科技仪器开发专项的支持,属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空间多指标生物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的创新成果。在年初召开的天舟一号任务货运飞船系统搭载项目研制总结评审会上,专家组对这个代表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最新成果仪器装置的创新性以及研制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
这台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实验装置,既要满足严苛的航天搭载要求,还要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全自动完成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在轨共培养、在线观测、在线生化分析并进行在线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人员将其与地面相同装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新现象。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预防和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健康,既可以服务于载人航天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还可以服务于人类健康。
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并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扩大了国际国内影响,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国防新兴交叉学科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信息电子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融合方面已经形成特色,展现出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担当大任,成为了科研工作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