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曹进德院士 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
金陵九冬,悲歌击筑。2017年1月11日,我国土木工程界著名专家、教育家、预应力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从青葱少年到银发老人,吕志涛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吕志涛院士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土木工程界和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
吕院士逝世后,成千上万的东大师生、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沉痛哀悼,缅怀这位中国的“预应力大师”。
出身贫寒,逆境中追寻学术理想
吕院士在世时,常常提起自己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不易,他一直称自己是“从山村走出来的院士”。
1937年,吕志涛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芝田村。然而,贫寒的家境使得吕志涛在小山村的学习并不顺利,尤其到收成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交租后就没有多少余粮。懂事的吕志涛知道自家的条件,从不跟父母提过多的要求。他每天从家带点米去离家三里外的小学去上学,中午到附近认识的人家自己煮饭吃。很多时候,一块豆腐乳就是他的“下饭菜”,而哪怕是这一小块豆腐乳,也要分几顿才吃完。
生活的清贫并没有阻止吕志涛求学向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家庭经济实在太困难,无法负担起初中的学费,吕志涛只好辍学,到镇上打工挣钱。
让吕志涛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校长竟亲自到他家叫他去复学,并对他父亲说:“有困难,我来解决,他的学费我来掏!”在校长的支持下,吕志涛又回到了课堂。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出小山村,直至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多年以后,已成为院士的吕志涛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母校、为家乡发展奉献力量。
可以说,吕志涛的学术生涯伴随着我国预应力技术的成长而发展。1956年,我国预应力前辈杜拱辰、程庆国和徐百川教授开始从欧洲引进预应力知识和技术。同年,吕志涛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从此,他就与预应力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1965年吕志涛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徐百川教授的研究组继续从事预应力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厂房、住宅以及公共建筑开始大规模兴建,预应力逐渐推广开来,吕志涛与预应力的缘分也越发深厚。
他参与设计和建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预应力工程,解决了多项预应力设计中的难题,受到全国同行的关注和赞许。从1986年起,他开始招收培养预应力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发表了多篇预应力方向的研究论文,组织和参加了全国预应力会议,也多次应邀做主题报告。
由于吕志涛在预应力技术上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他普遍被认为是我国预应力的代表人物。1997年,吕志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