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陈西滢 凌叔华和徐志摩、陈西滢
A 因泰戈尔来华,凌叔华、徐志摩、陈西滢结缘
人们对陈西滢的认识,缘于他的《西滢闲话》,以及由“闲话”导致与周氏兄弟结怨从而引发的多场大论战;人们对凌叔华的认识,缘于她是陈西滢的妻子。作为“新月”的一对夫妻,陈、凌的婚恋,虽不如徐志摩与陆小曼那样爆闻于世,但在当时也算是一桩很轰动的社会新闻,为众人津津乐道。
陈西滢原名陈源,字通伯,“西滢”是他的笔名。他生于1896年,年长徐志摩一岁。幼时,他先入上海文明书局附设小学就读,后转学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属小学,1911年毕业。民国初年,他受表舅吴敬恒的鼓励赴英国求学。
在英国,他发愤苦读,修完中学课程后,先进爱丁堡大学,继而转入伦敦大学,研习政治经济学,最后以博士衔学成归国。 从这段简历中可以看出陈西滢和徐志摩的共同点:都曾留过洋,而且都曾留学英国,都曾在伦敦大学就读,专业都是政治经济学。
不同的是,陈西滢获得了博士学位,而徐志摩没有。还有一个不同,徐志摩是先留学美国,后转入英国的,而陈西滢不是。徐志摩转到英国时,陈西滢早已是“老”留学生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徐志摩在很多方面都得到过陈西滢的帮助。
1922年,两人先后回国。回国后,徐志摩先在松坡图书馆任英文干事,一年后,才在胡适的介绍下,进入北京大学,在英文系任教授。陈西滢一回国就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也在英文系。
依徐志摩和陈西滢早在英国就建立起的友情,陈西滢自然也是早期新月社的成员之一。凌叔华加盟新月社,是因为泰戈尔访华。也就是说,泰戈尔访华,促成徐志摩和凌叔华相识,也促成陈西滢和凌叔华这一对“新月”夫妻的姻缘。
凌叔华比陈西滢小4岁,190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官宦人家,原名叫凌瑞棠。“叔华”、“素心”都是她的笔名。她是其父与三姨太的女儿,生得明眸皓齿、柳眉樱唇,是典型的东方美人,特别是她那双眼睛,苏雪林形容道:“叔华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心不在焉似的,我顶喜欢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凌父是旧式文人,于光绪年间曾与康有为同榜中进士,又同为翰林。因此,凌家往来的多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名流,诸如康有为、俞曲园、齐白石、辜鸿铭、姚茫父、陈半丁等。凌叔华曾外祖父是粤中书画大家,父亲很希望子女中有人能传先人衣钵。
偏巧,凌叔华自幼喜爱画画。为此,父亲请来曾进宫为慈禧画过像的名画家缪素筠为她启蒙。后来,她又正式拜山水名家王竹人、郝漱玉为师习画。平时,齐白石、陈半丁也时时加以指点,使她的画技突飞猛进。学画同时,她还跟康有为学写字,跟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学英文和诗词。
中学毕业后,凌叔华考入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课余,她还一直坚持绘画,工笔写意均运笔自如。她的画清雅高洁,也很受人赞赏。渐渐的,凌叔华在文教界有了点名气,一度与林徽因、韩素梅、谢冰心并称为文教界的“四大美女”。
泰戈尔来华时,凌叔华已是燕京大学的一名高材生了。她成绩好,交际能力也很强,校内、校外都很活跃。泰戈华访华,除了徐志摩担当泰氏的贴身翻译外,陈西滢也参加了接待工作,凌叔华则被燕京大学推派为欢迎泰氏的代表。就这样,三人结缘。
大概就是因为泰戈尔于无意间充当了凌、陈相识相恋的媒人的缘故,泰戈尔给凌叔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87年,八旬高龄的凌叔华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半个世纪前泰戈尔到她家喝杏仁茶的情景:那时正是初春,陈师曾、齐白石等组织的北京画会正式成立,但找不到地点开会,陈师曾提议到凌叔华家去。
于是,泰戈尔、徐志摩、陈西滢等一起到凌家赴画会。那天的画会,凌叔华听从母亲安排,提前订了百只新鲜玫瑰老饼和百只新鲜藤萝花饼,又在家里自磨了杏仁茶。这应节的茶点很合诗人、画家们的趣味。大家吃得开心,谈得尽兴。 之后,徐志摩、陈西滢就常到凌家,有时还带来几个新朋友,高谈阔论,一直到太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