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希如傅文轩 文武双全——记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
初识傅希如是在上海京剧院Follow me时尚课堂的结业演出上,一袭灰色呢子风衣,立于观众席中,食指轻捏上下翻飞,指挥着台上的学生们合唱“坐宫”,那旋律仿佛是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似的。我不禁多看了他两眼,儒雅帅气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但我瞥见的却是他表情里超乎年龄的稳重,和那眼神中谦和内敛的自信。
作为一个从小沿着既定路线学习长大的普通人,踏入梨园行的孩子在我眼中多少有些传奇色彩,当我们端坐课堂纠结数理化的时候,他们却在练功房中挥汗如雨,压腿下腰;当我们头疼史地外的时候,他们却在三国水浒的世界里唱念做打;当我们在高考志愿前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他们却早早地给自己的未来选定了方向。
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们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看似好玩有趣,实则艰辛自知的道路?而一路走来,又有怎样的感悟和人生体会呢?傅希如便是他们中的一位青年翘楚,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别样人生。
缘自琴起
傅希如,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宗余派。对他而言,和京剧的缘分可谓妙不可言。父亲是专业琴师,所以他的胎教不是温婉蕴藉的莫扎特,而是那高亢嘹亮的胡琴声。不知是整日的耳濡目染,还是注定的血脉相承,京胡竟然战胜了小男孩眼中诱惑难挡的“魂斗罗”,成为傅希如从小最爱的玩具。
从父亲的开蒙,到头角崭露,傅希如仅仅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在山东省电视台的一次春节晚会上,傅希如和京剧名家方荣翔先生的孙子方凯同台,一个京胡伴奏,一个反串青衣,天衣无缝的配合赢得满堂喝彩;同年,傅希如被济南市文化局请去济南艺术学校当琴师,课余时间作为专业琴师登台表演,那一年,傅希如年仅八岁。
过人的天赋和父亲的传授有方,自然是傅希如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成功向来没有捷径可走,一盒火柴是他的习琴必备,拉一遍拿出一根,五十根一出一进便是一百遍,“京胡神童”的背后其实只是比别人更多的付出。
1991年,傅希如不负众望,在全国的京胡业余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一名,也因此被孙毓敏老师慧眼识珠,获得免试免学费去北京戏校深造的机会;同时,他还考上了山东戏校的京胡专业,并以复试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上海戏曲学院的演员专业录取。
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父亲鼓励他自己做主,于是不到十二岁的傅希如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的重要抉择。男孩子那挥之不去的武侠情结让傅希如最终选择了上戏,选择了离家千里的上海,选择了做一名京剧演员,也选择了一条荣耀和艰辛共存,掌声和寂寞交织的艺术之路。
苦其心志
之后的十几年,傅希如专心学艺,几乎没有再碰京胡,但所谓“琴不在手,却在我心”,多年的京胡底蕴和扎实的乐理基础让傅希如在学习京剧的板眼调式,把握唱腔韵味,以及处理细微之处都颇有灵气。他和王佩瑜、戎兆祺等一同被分在著名余派老师王思及先生组里,学习《搜孤救孤》《法场换子》等剧目,但就在即将登台演出之际,倒仓之坎不期而遇。
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恢复不好的话,还没开始的舞台生涯也许就因此戛然而止。失声期间,傅希如一边跟着著名余派研究者邱正坚老师学习发声练气,一边积累知识和余派唱腔,同时,加大了武戏基本功的训练,傅希如曾笑谈当年练功的种种奇招和窘况,听得大家唏嘘不已,也就是在这期间,对自己颇为严苛的傅希如练就了一身上好的基本功,为今后文武老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就在一切渐渐好转,离舞台的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命运再次和傅希如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一次练功中脊柱的意外受伤,让他的舞台梦瞬间破灭,甚至能否再次站起都成了未知数。看遍名医,尝尽偏方,试完所有可能之后,脚触地那一瞬间的钻心之痛却霎时冰冻了所有的希望。无法想象沉入谷底的傅希如当时的状态,只是当百转千回一切都成过往之后,那些过早经历的大起大落,化作了谈吐间的云淡风轻,也历练出骨子里的韧劲坚强。
天道酬勤
也许是天意垂怜,经过多方求医、康复锻炼,甚至自研医书,被名医宣判死刑的伤病竟也慢慢有了些起色。由于医生的告诫,王梦云校长禁令他不许再学武戏,他就去旁听一些武戏文唱类的剧目,老师也乐意传授,因此积累了一批诸如《天霸拜山》、《投军别窑》、《夜探浮山》、《林冲夜奔》、《斩经堂》等不是特别激烈的剧目。
而正是这份坚持和循序渐进的锻炼,才让他又回到了梦想的舞台,之后《挑滑车》、《一箭仇》、《战马超》、《长坂坡》等一些大武戏也渐渐的成为了他的常演剧目。
2005年,傅希如在新编戏《王子复仇记》中出演王子子丹,可谓是上海京剧院培养青年演员的大胆尝试,也是对他多年磨砺的肯定和回报。抛开所有的程式化,用京剧的手法再现莎翁笔下的灵魂,对年仅24岁的傅希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四处搜罗文献资料,用心揣摩人物内心,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常常不经意间走火入魔吓到旁人,其实他只是子丹附体,在情不自禁地琢磨他疯癫时的模样。
天道酬勤,在全体演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王子复仇记》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也让傅希如收获了第十六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
鲜花和掌声给了傅希如很多信心,但他把这一切归功于上海京剧院对新人的信任和培养,归功于良师益友的栽培和鼓励。这份清醒和冷静,始终鞭策着傅希如,同时,他的老生梦也未曾放下。从2001年进团,他坚持每天调嗓,从未间断,从唱半小时就累,到可以连续唱完二十九段余叔岩十八张半的唱段,他信奉的依然是“功夫”二字。
而张文涓、关松安、李浩天、王涌石、童强等老师的指导更是让他进步飞速。2008年,一出《秦琼观阵》让他在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青京赛)中脱颖而出,夺得老生组金奖榜首;随后被录取到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青研班)学习深造。
三年多的理论学习和演出实践,《四郎探母》、《龙凤阁》、《野猪林》、《鼎盛春秋》、《红鬃烈马》、《击鼓骂曹》、《杨家将》、《打金砖》等一大批经典剧目的排演,使他的艺术感悟突飞猛进,舞台表演和人物塑造愈加成熟,对京剧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王子复仇记》里的子丹,《唐婉》里的陆游,到《七步吟》里的曹植,再到《春秋二胥》里的申包胥等等,傅希如“怀着对传统的敬畏,努力迈出创新的步伐”,参演了多部新编剧,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舞台形象。在探寻和赋予这些角色灵魂的时候,傅希如也从这些经典人物身上汲取养分,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和内心世界。
责无旁贷
访校园,走码头,这些年来,舞台下的傅希如只要有机会,便不遗余力地做着京剧的普及和推广。从徽班进京说到名家轶事,从给明星选角儿玩到挥鞭上马,深入浅出的讲解,画龙点睛的示范,笑点爆棚的互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京剧从陌生到了解,从喜爱到痴迷。
身为演员,傅希如却对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喜爱有加——老师。上海京剧院从2007年起开设了Follow me时尚课堂,面向社会,特别是白领和白丁普及和推广京剧。一批专业演员化身明星老师,和众多喜爱京剧的戏迷结下了不解之缘。
傅老师的班总是炙手可热,期期爆满。无论有无基础,无论天赋几何,在傅老师的课堂上,得到的都是悉心的指导和鼓励。不厌其烦的示范,一遍又一遍的细抠,丝毫不吝啬宝贵的嗓子,再累也微笑依旧幽默不减,倒叫同学们心疼不已。实在分不开身的时候,还搬请专业琴师的父亲来给大家调嗓上琴。
开始做这些源自同龄人对他从事京剧行业的不理解,但热烈的回响让他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发现,其实传统的京剧在现代的审美之下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那些不理解和所谓的距离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不了解。渐渐的,寻求认同的初衷变成了一种责任和深深的使命感。
渐渐的,在他身边自发地聚拢了一批爱他敬他的学生和戏迷,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策划组织的各种讲座、公开课、摄影展、微讲堂排满了他排练演出之外的日程,上海京剧院搭建的"京继人"平台更让这个群体有了发挥的空间。大家各尽所能,默契配合,从设计到招募,从组织到宣传,每一场活动结束,观众的热烈响应都为大家注入继续前行的动力。
有戏迷从深圳打飞的来上海只为一场傅老师的公开课;一屋子的聋哑朋友在手语翻译的帮助下参与讲座,气氛却热烈得超乎想象,不禁感慨,原来无声的世界里也有京剧。
"京剧太美了,一旦爱上便是一辈子的真爱,我们愿意和傅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小的传播大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京剧的魅力。"从"傅家班"到"如果爱京剧推广工作室",越来越多的人因傅老师而相聚,因京剧而结缘,如今已然视京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