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的子女 云曙碧:父亲乌兰夫是儿女心中永恒的灯塔
今年是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从1906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到1988年病逝于北京,国家原副主席乌兰夫同志走过了戎马倥偬、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走过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的和平时期。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令人景仰的一生。即日起,将陆续推出“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如今,乌兰夫溘然去世已经17年了,但人民,尤其内蒙古的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依然绵绵不绝。那么,作为一个父亲,乌兰夫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了怎样的生命记忆与精神财富?日前,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乌兰夫的长女云曙碧。
记者与乌兰夫长女云曙碧(左一)在乌兰夫故居合影 晨报记者 赵禄摄影
提起父亲,已经80多岁的云曙碧非常动情。她说:“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我们对他除了敬爱,还是敬爱。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摒弃男尊女卑 鼓励女儿读书
1929年9月,乌兰夫结束了他在前苏联四年的留学生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回国开展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下革命斗争。
回到家里后,他说服父亲请了家教老师,让自己的妹妹云清、女儿云曙碧、儿子布赫和本家族的几个孩子跟着老师读书识字。他对刚满7岁的女儿云曙碧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好多好多的事情。”接着他又像讲故事似地告诉女儿:“苏联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她们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之后,有的人作了医生,有的人当了工程师,有的人还当了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飞翔……”云曙碧搂着父亲的脖子仰起脸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们一样!”乌兰夫高兴地说:“只要你好好学习,肯定能和她们一样……”这是乌兰夫对云曙碧最初的启蒙教育。
★引导儿女 走上革命道路
1939年的一天,内蒙古老一辈革命家奎璧来到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乌兰夫的家中,对云曙碧的祖父和母亲说:“云泽(记者备注:云泽系乌兰夫的曾用名)捎来口信,让我动员一批学生去延安学习。云泽说让你们家先带头。如果你们家的孩子能走,别人家的孩子就好动员了。
”奎璧又说:“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毛主席党中央所在地,孩子们去那里肯定能学好,对她们的将来是有好处的……”云曙碧的祖父和母亲听说是乌兰夫让去的,就都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当时云曙碧刚满17岁,她和比她略长几岁的姑姑云清、大弟弟布赫还有亲戚家的孩子共21个人,在一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带领下很快启程,过黄河远赴延安。
然而,云曙碧她们刚走,就有村民说奎璧把这些孩子都卖给八路军了……云曙碧的祖父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后很不放心,第二天就追赶到黄河边把云曙碧她们带回了家。
奎璧闻讯后再次做云曙碧祖父的思想工作,说:“你们怎么能轻信谣言呢?我的话你们还不相信吗?何况这是云泽捎信让孩子们去的,你们怎么连他的话都不相信呢?!”祖父还在犹豫,云曙碧的母亲云亭就对他说:“让孩子们去吧!出了问题我向云泽交代。”祖父很尊重云曙碧母亲的意见,最后终于同意了。就这样,云曙碧她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踏着清晨的露水再次启程远赴延安。
云曙碧说:“这次去延安是父亲引导我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而且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支持女儿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到了延安后,云曙碧在陕北工学院学习,参加了大生产运动。1940年“三八”节,18岁的云曙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乌兰夫却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女儿需要在更大的革命风雨中锻炼和丰满自己的羽翼。
1941年,党中央决定从延安抽调一批人到内蒙古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正在延安学习的云曙碧榜上有名。当时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形势很严峻,环境恶劣,条件非常艰苦。一直很爱护云曙碧的奎璧同志觉得她是女孩子,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条件太艰苦,不赞成她去那里工作。
乌兰夫则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决定,说:“让她去吧,是鹰总得经风雨的。”他抚摸着云曙碧的双肩说:“孩子,你长大了!到大青山是直接和敌人进行斗争的,你的脑子要灵活机智,意志要坚强勇敢,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
特别对党要忠诚,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经得起各种考验……”云曙碧对父亲一一作了保证。乌兰夫又对奎璧说:“孩子们来延安时,不是有人说你把她们卖给八路军了吗?再让他们看看,孩子们又回来了。”这时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把 十年“文革” 看成一场健康比赛
乌兰夫的二儿子乌可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开始后,在1967年9月初,正在东北当兵的他就失去了父亲的消息。后来借大串联的机会,他从东北回到了北京。
当时北京的气氛很紧张,到处都是大字报和红卫兵。乌兰夫曾留学前苏联,所以当时社会上到处流传乌兰夫是苏联修正主义(简称“苏修”)“特务”、“间谍”,已经被关押了起来,等等。
乌可力回家后没有找到父亲。就在无从找起的时候,他恰好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得知父亲在总参第五招待所暂住,是周恩来总理把一些老同志接到那里,变相地保护了起来。
穿着军装的乌可力很轻松地进入了招待所,找到了当时化名为“王自力”的父亲。父子相见亦惊亦喜,在这个特殊的地方两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长谈。谈话的内容不是普通的家长里短,也不是一般生活上的嘘寒问暖,而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关于革命、关于未来的内心交流。
乌可力:“爸,问您一个问题:大字报说您反党,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乌兰夫:“那是造谣,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我反党,是叛徒、特务的话,我也不会走到现在。” ……
乌可力:“这次党内斗争(记者备注:指‘文革’)怎么这么严酷呀?”
乌兰夫沉默良久,说:“这次‘文化大革命’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他顿了顿又说:“你们要相信党,要活下来,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接着他又说:“你们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健康比赛,能活下去,就能说明真相。” 望着乌可力疑惑不解的样子,乌兰夫特意叮咛说:“你回去一定要把我的这个话告诉家人和那些受到误解与批斗的同志,让他们注意保重身体,把这场健康比赛坚持到最后……”
与父亲分手后,乌可力立即想办法把父亲的意见转达给有关人员。可当时的时局很混乱,乌可力甚至没有找到他的哥哥布赫和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奎璧,只是找到了吉雅泰副主席和乌可力熟悉的一些内蒙古的领导干部。他向他们转达了父亲的话,叫大家都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与这场运动进行一场“健康比赛”。
乌可力至今还记得,吉雅泰当时听了乌可力转达的话之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什么意思了。”可是吉雅泰患有高血压,来回被人批斗折腾,最终没有逃过这场浩劫,死时只有50多岁。
乌兰夫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领导人,只用一句简单的“健康比赛”就道出了“文革”斗争的另类实质,及时提醒和帮助许多老干部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这令乌可力一生都记忆犹新,对父亲充满了无限的景仰与热爱之情。
然而,令乌兰夫没有想到的是,乌可力却因为此事而被人揭发为“传达乌兰夫的‘黑指示’”,被关进了沈阳的一所监狱长达四年。四年后,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证据,有关方面才把他放了出来,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为国排忧解难 巧救三千孤儿
1959年,江浙一带发生了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几十个孤儿院人满为患,食品严重不足,孤儿患病、夭亡的事情时有发生。情急之下,孤儿院的负责人纷纷向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写信反映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康克清赶紧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提出可不可以从少数民族地区调一些奶粉,暂解灾区孤儿的燃眉之急。
1960年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周总理给乌兰夫打电话询问内蒙古是不是可以支援孤儿院一些奶粉。放下总理的电话,乌兰夫陷入了思考。他与正在一起吃早餐的儿子乌可力说:“奶粉毕竟解决的是一时之需,最好内蒙古把这些孤儿接过去,让内蒙古人民把他们养起来,不知道这样行不行?”他马上致电时任内蒙古副主席的杨植霖,问能不能接。
20分钟后,杨植霖回电话告诉乌兰夫,说接3000个孤儿还是可以的。他们在电话中继续商量,让内蒙古卫生厅派一些医生和护士去上海接孤儿。
乌兰夫立即给周总理打电话,他说:“内蒙古可以接收3000名孤儿。蒙古族人民历来喜爱孩子,这些孤儿在草原上一定能茁壮成长。”周总理在电话里说:“乌兰夫同志,谢谢了!”
就这样,在乌兰夫的建议与积极协调下,1960年到1963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极大地缓解了国家的压力。
如今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孤儿都已经在内蒙古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和这里的草原与人民融合到了一起,成为内蒙古新一代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