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炳伟现状 吉炳伟:产粮大县财政较弱的现状必须扭转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市长吉炳伟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当前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在粮食生产‘十连增’的高基数上,稍有懈怠就有滑坡的危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市长吉炳伟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财力保障,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吉炳伟说,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各项惠农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健全了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特别是国家连续几年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保证了农作物市场价格稳定。
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12000亿斤,达到了12038.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连增”。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增长12.3%,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前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除了种粮效益比较低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粮食生产对财政增收贡献小,县级政府重视不够。”吉炳伟解释,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县级抓粮食生产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需投入大量资金。
往往是,粮食主产区产粮面积越大,产粮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在唯GDP论英雄的理念下,县级政府在支持粮食生产方面动力不足。以河南省杞县为例,2012年该县的人均财政收入为571元,远低于国家的4533元、河南省的2170元,财力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少,配套压力大,产粮大县财力保障捉襟见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虽然对于农业的补贴每年都在增加,但大多数为项目资金,同时要求县级财政进行一定比例的配套,农业县多为“吃饭财政”,财力除保运转、保民生支出外所剩无几,地方财政难以承受。
吉炳伟认为,当务之急是国家要转变财政投入理念,多拿出二三产业的税收在扩大范围的前提下补贴农业。其次,吉炳伟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向产粮大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产粮大县的财政保障能力,使产粮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粮食主产区往往财力较弱,粮食消费受益地区往往财力较强,必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或者给予更多的产粮奖励,这样产粮大县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中去,粮食增产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最后,吉炳伟希望能够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采取切实措施,力保农资涨价幅度小于粮价上涨,提高产粮效益,同时可以考虑按照粮食产量或者按出售商品粮数量进行粮食直补,增强补贴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