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涛简历 胡海涛:遏制“第一学历歧视”现象须打好组合拳
说起找工作,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本科生成为清华博士的陈达,一肚子牢骚。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他没找到心仪单位。而更让他崩溃的是,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往根上说,我的求职艰难,是因为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出身"。
”(5月9日人民网) 清华博士七个月找不到工作,皆因他的第一学历是二本。因为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从高校、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民企、外企,都在其招聘词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
像陈博士所遭遇的困局并非个例。 有句俗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然而,当前在某些地方和一些单位的招聘引才政策中,不少把学历和毕业院校当作人才的划分标准。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看对方是否名校毕业,若应聘者是名校研究生,还要看其本科上的哪所学校,如果不是名校就马上不予考虑。 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合适的。一方面,人才的评判标准不一而足,简单通过学历和“出身”识才,未免偏颇,可能导致让好人才“漏网”,也会挫伤部分“草根人才”的积极性。
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高学历人才引进来之后“不实用”、“留不住”的情况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这还是一种就业歧视行为,严重损害了就业平等,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何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笔者以为,应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一是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考录人员时,除特殊职位外,一律不得设置学历性质以及与职位无关的其他限制性资格条件,如有违反,将严惩不贷。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改变社会公众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促进公正就业。
三是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和表率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引才工作方式方法。在考录人员时,带头不以“第一学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此外,基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务实些,要按照“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思路,解开“名校情结”,摒弃盲目的“学历崇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也把“橄榄枝”抛给与地区发展优势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土生土长的“草根人才”和成长潜力巨大的年轻人才,提高引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现人才与地方的最优组合。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