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烙印 烙印臧克家的内容是什么?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

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

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

《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夫》、《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

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

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

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

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

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

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

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

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