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尼克松登长城 中方为满足尼克松登长城心愿一夜动员80万人扫雪
核心提示:天公不太作美,尼克松到达北京之后,天气一直不太好,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而北京通往长城的道路也都是老路,下雪路滑,非常之危险,就在尼克松担心自己这唯一的心愿即将破灭的时候,一夜之间北京80万人上街扫雪,没有除雪机,没有融雪剂,硬是靠双手扫出了一条通往长城的路,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尼克松对自己的手下说,我在美国也不能一夜之间召集这么多人。
凤凰卫视2012年2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在尼克松访华的一周时间里,其实他对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不太热衷,担心浪费时间,但是参观长城却是个例外,游览长城对尼克松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说自己看到过从卫星上拍下的长城的照片,非常震撼。可惜天公不太作美,尼克松到达北京之后,天气一直不太好,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而北京通往长城的道路也都是老路,下雪路滑,非常之危险,就在尼克松担心自己这唯一的心愿即将破灭的时候,一夜之间北京80万人上街扫雪,没有除雪机,没有融雪剂,硬是靠双手扫出了一条通往长城的路,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尼克松对自己的手下说,我在美国也不能一夜之间召集这么多人。
解说:荣学志,当年是北京民族饭店的厨师,如今已是享誉京城的烹饪大师,当时民族饭店主要负责接待尼克松访华的随行记者,而这次尼克松夫妇游览长城,正好是记者们大作文章的好机会,所以100多人的随行记者倾巢而出,也来到了长城十三陵采访,为了安排这些记者的生活,民族饭店更是把厨房搬到了十三陵餐厅。
荣学志(原民族饭店工作人员):第二天外会,我们管叫外会,有十桌到十二桌去外会,就得头天准备把那炉子把那东西全得拉过去,有些该加工的饭店加工的东西加工好了半成品,到那儿一热一加工就能够用餐,就那天正好下小雪嘛,那地怕滑,我们饭店的车,就闷罐车,专门运这东西的车,一宿拉好几趟,拉那儿东西,包括餐具,包括一些食材,包括炉具全给拉过去。
解说:在荣学志他们一车一车往十三陵运送食材的同时,钓鱼台里专门负责尼克松夫妇生活的刘馥敏也在做着准备。
刘馥敏(原钓鱼台国宾馆服务员):因为你想啊,早晨他们没起床之前,我已经就早起了,有的时候就是头天夜里边准备的,因为要知道他的人数,当时几点开始那个什么都得准备好,装箱,包括一个牙签,你都不能忘了,都得写上单子,一个个的然后打钩,弄好了以后,第二天早晨装车我马上就得跟着走,在他之前我得到那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以后,我得把这个地方整个布置好,包括这些花草什么的,都要检查一遍,安全啊,然后布置好他到了。
解说:尼克松到达北京的第四天,在叶剑英的陪同下登上了他期盼已久的长城,经过前一天大雪的粉饰,雪厚的八达岭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叶剑英指着长城的景色说,毛主席有一句很有气魄和哲理的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尼克松看了看前面厚厚的城墙说,这的确是一座伟大的建筑,人类的奇迹。
我们今天到了长城成为主席说的好汉了,可能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听了笑着表示不满,为什么毛主席写诗只讲好汉,不讲好女呢,我们妇女不是也到了长城吗,帕特的这一问,让周围的人都愣住了,也许这是第一个敢于对毛泽东的诗提出异议的女性,尼克松和叶剑英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江承宗(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处):在长城上尼克松发表一通讲话,很好,很有意思的,说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建筑什么,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到长城来看看,了解了解中国,了解了解中国人民,也建立友好的关系。
解说:尼克松的这些话,立刻成为了当天的重要新闻,就在这时一位白宫的记者跑到江承宗的身边,请求他的帮助,希望能找到一部电话,将这一报道马上传到民族饭店,然后发回到美国。
江承宗: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没有电话跟什么手机,根本就没有那个事,她非常着急,我说等等,我们到第二站,第二站就到十三陵,尼克松他们去底下宫殿参观,我们就不去了,我带着托马斯就去找电话,就是十三陵的外面,他们陵园管理处的办公区里我就找,找找找,果然看见有一栋小房子里边有一部电话。
我就去,去了门口一个解放军战士拦着,我就跟他讲,我是什么什么人,这位是美国的记者,刚才在长城上美国总统尼克松讲了话,她要打一个电话告诉城里,去发这个报道。
解放军说对不起,不能让你用这个电话,我说没有人用啊,他说不行,我接到上级的死命令,这个电话只能让安全保卫的人用,别人一概不许用,没有办法。
解说:江承宗再三请求也无济于事,情急之下,江承宗找到了中央警卫团的政委杨德中将军来帮他说情。
江承宗:杨德中,当时是中南海的警卫局的头儿,将军,解放军看看,对不起,我不认识你,我是死命令,我不能让别人用,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期间什么军衔全没有,看不出来的,这样子,所以海伦托马斯很急,杨德中还说放心放心,他又亲自去找,最后找到了警卫的管这个士兵的直接上级连长,把他连长找来,连长下的命令才让海伦托马斯用了这个电话,发了这个报道。
后来我到了美国去工作跟美国朋友,跟美国朋友谈起这桩事的时候,美国朋友,这个士兵可是个好士兵,很可能他将来当将军的材料,真逗,真逗,太逗了。
解说:从这个士兵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尼克松所到之处的安保工作之严格,尼克松夫妇登上长城的那天,北京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尽管长城周边已经戒严,但让人不解的是长城上除了代表团的人之外,还能看到一些游客模样的人在上面游走。
杨正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在那个大冷的天里,有一些少年儿童穿着这个毛衣,各种各样的毛衣在那里玩,跳、跳舞,在那里游玩,当时人们就怀疑这么冷的天小孩又这么远,下着大雪,怎么会来这儿穿的这么单薄,在这里跳着玩呢。
江承宗:二月份啊,怎么有那么些游人,而且尼克松一走以后,这些游人也都上巴士也走了,而且手里都拿着收录机呀,什么收音机,所以记者们就说就讽刺了,批评了,这都是事先安排的,事先布置的,确实是事先布置的,因为烘托这个气氛嘛,为这个事周总理还当面检讨,很对不起,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好意,当然是出于好意,你总统来访我们给他一个安全保卫的因素,再加上有一些人在那儿,不是挺好。
陈晓楠:尼克松夫妇和罗杰斯等人在北京游览的时候,都看不到基辛格的身影,基辛格此行也没有参加任何参观游览的活动,因为他和乔冠华之间就起草《中美公报》的会谈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美国人之前的设想是开几天会经过讨论,然后发表一篇含糊其辞的公报,把问题全部遮盖起来,这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种想法遭到了周恩来的反对,中国方面坚持要将两国不同的立场在公报中显现出来,而在当时中美两国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在台湾问题上,基辛格和乔冠华各为其主,互不相让,会谈一度陷入了僵局。
解说:对于双方争执不下的台湾问题,尼克松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尼克松:台湾问题是对双方的试金石,我们觉得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抛弃台湾人,我们承担了义务,保证台湾享有独立国家生存的权利,中国人同样决心要利用公报来毫不含糊地声明这个岛屿是属于他们的,这正是我们在确定起草公报的方法时,所应当考虑的那种分歧,我们可以申诉我们的立场,他们可以申诉他们的立场,但是在台湾问题上,国内的政治考虑促使基辛格和我试图说服中国人,让他们感到有必要搞得温和一些。
熊志勇(外交学员教授):因为美国还同台湾有外交关系,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政策刚才我说的,实际上他还是想搞一中一台,或者两个中国,所以他态度不明朗,所以中国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美国方面并不接受,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解说:这一天上午尼克松夫妇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参观了故宫,而基辛格与乔冠华的谈判还在艰难进行,双方各自说着自己的意见,都显得不着急的样子。事实上,他们都是在用共同的方式向对方施加压力,谈判从上午一直到晚上,在最后时刻基辛格的一点建议打破了僵局。
基辛格:在这次会晤中,我们取得乔冠华对以下提法的同意,即我们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省,这样就消除了彼此从属含义。
解说:很快就这一说法,周恩来请示了毛泽东,最终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熊志勇:所以最后你看《上海公报》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那个措辞是很妙的,它不是说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或者美国接受一个中国的政府,或者美国承认中国一个政策,它都不是这么说,他有英文acknowledge,美国认识到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对此不持异议。
那当然中文版中也是,美国认识到,所以这句话的表述说实在的是非常的中性,或者说白了就是说,你说的这个政策,我不反对,但态度并不积极,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很巧妙的一种表述方式把这矛盾解决了,否则的话,那公报怎么能形成呢,所以当尼克松访问马上都要结束了,那头天晚上,那随行人员和中方在杭州,还一直在谈着公报呢。
解说:直到凌晨两点,公报的文本才最终落实,此时已经到了2月26日,按照计划这一天尼克松一行要离开北京,前往杭州。在飞机起飞之前,公报才刚刚打印出来,尼克松和周恩来在机场审阅了公报,之后便起程飞往杭州。
为了迎接尼克松的到来,杭州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还动了大工程,因为早在1971年9月,基辛格的助理黑格将军来到中国,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当他到了杭州笕桥机场了解了机场的设施和布局之后,认为机场太小,总统专机难以起降,要求扩建。获悉此事后,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刻下达了关于扩建笕桥机场的紧急指示,周恩来亲自审定机场设计方案。
胡泽之(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就这么一个机场,我们国内当时飞机也都是小型,都是苏联的那种伊尔这些小型飞机为主体的,所以说一般它那个机场,它不需要,这种小型飞机足够可以起降了。因为我们那个笕桥机场是一个军用机场,虽然是军民两用机场,但是以军用机场为主体。
它那个空军1号,就是我们现在的707,波音707,现在是中型飞机,在那个时候绝对是属于大型飞机,所以说它那个跑道和它那个跑道的厚度都不能承受那个大型飞机的起降。
解说:胡泽之的父亲胡绪渭是当时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的大家,杭州西湖的多处景点都是由他设计而成,尼克松的到来,让还在干校劳动的胡绪渭接到杭州市领导的通知,让他回城,负责笕桥机场的园林绿化。
胡泽之:他那个时候实际上是专业性工作已经不太有,当时都忙于政治闹革命,忙于思想改造、政治学习,都是在忙于这些东西,所以说那个时候他们说辛苦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们开心,还是非常开心的。当时对他们来讲,包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他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能施展他们的才华,也能施展他们的专长。
解说:三个月建造候机大楼和机场绿化的配置,这一惊人的速度,再次让尼克松感受到了中国人无比强大的内在力量。1972年2月26日中午,尼克松专机降落在了刚刚竣工的杭州笕桥机场。
尼克松:虽然我们去杭州的时候,不是游览季节,天气阴沉,但还是容易看出毛为什么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远处有烟雾笼罩的高山,湖里长满了荷花,宾馆像一座宝塔,有很陡的绿瓦屋顶,它坐落在名位三潭印月的湖中小岛上,宾馆有一股霉味,但极其整洁,后来帕特和我一致认为,我们在杭州的逗留是这次旅行中最愉快的一段时间。
解说:初到杭州的尼克松认为,以为此次访华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公报大功告成,自己可以愉快地度过剩下的两天时光,可事实却并不如他所愿,之后发生的事情使得尼克松根本没有心情去理会杭州的良辰美景。
陈晓楠:1972年2月26日中午,尼克松的专机飞抵杭州笕桥机场,随即被车队接到了杭州刘庄国宾馆,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庄园,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也是毛泽东每次到访杭州时候的住地,尼克松自然也感受到了上也天堂,下有苏杭的意境。
那么在尼克松的时间表上就写着,下午三点周恩来陪同游览西湖,晚上出席浙江省的欢迎宴会,可以看出离开北京之后,尼克松这次旅程的公事部分就算结束了,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解说:下午三点,尼克松一行从刘庄出发,而周恩来一行从另一住地出发,到西湖景点花港观鱼会合,可是尼克松一行进了花港公园之后,却找不到周恩来的人,美国人开始着急起来。
江承宗:结果呢,他们杭州接待班子事先工作不够细,两个车队互相找不着了,你找不着我,我找不到你在哪个地点,所以据说绕了好两圈,过了若干分钟才到那个地点,还有这么一档事,所以美国记者就调皮了,就报道说周总理跟尼克松总统在那儿玩捉迷藏游戏,调皮,两个人在玩捉迷藏游戏,这也是少有的。
解说:原来花港公园有三个门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没有说定在哪一个门会合,因此周恩来和尼克松各进一门,彼此自然找不到了。柳枝拂水,湖波荡漾,尼克松一行,在花港观鱼的九曲桥上,赏玩鱼之后又泛舟西湖,尼克松在游西湖的时候,对周恩来说,这里的风景看起来像是一张明信画片。
尼克松似乎很懂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俗,他为此还为杭州带了一份礼物,四棵美国红松和一棵美国红杉,直到今天,这棵红杉树还完好地生长在杭州植物园内,可是尼克松不知道,为了让他更好地欣赏西湖美景,杭州的学校延时放学,单位推迟下班。
胡泽之:那个时候我们不是双休日,是单休日,礼拜六我们还上课,所以说按照礼拜六的下午,我们可以是放学的,按道理下午就是半天就是在家里了,那天全都学校给我们都关在教室里了,当时可能他们也是接到上面的命令,就是学生都在学校里,他们跟我们讲了尼克松来了,但是他说你们到外面去讲话要注意。
美国它有很先进的一个可以窃听到你们很远距离就能窃听到你们讲话的东西,讲话这么一个仪器,所以你们讲话要注意,不要乱讲,不要给他们窃听到这种不利于国家的事情。我们那个时候就,大家都不谈,放学就只管走路回家,都不说话。
解说:到了晚上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南萍,又为尼克松一行准备了盛大的晚宴,胡泽之的父亲作为中方陪同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胡泽之:那个时候,就是好多美国的第一次到中国之后,他对中国感到非常好奇,因为他觉得非常神秘的这么一个国家,所以他提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代表团成员就问我父亲,因为我父亲介绍西湖十景之后,他就是说他说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社会地位,在我们美国应当有别墅和花园,不知你家有没有别墅,有没有花园。
这么一个问题,我父亲当时一愣,这个问题在当时你回答不好,很容易祸从口出,那个时候你怎么回答呢,你如果说我没有就很简单,美国人还问了一句,就是我们能不能到你家去看看,所以说当时我父亲一愣,然后觉得就是想了想之后他就说,因为当时我们住的当时中国老百姓住的房子,也不是条件那么好,住的也都是租赁房。
我父亲想了想笑了笑说,我家住的虽然没有花园,但是我们住在一个大花园里,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什么大花园问了一下,我父亲说,我们家就住在西湖边上。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鸟叫,又能闻到花香,你说这个环境美不美,美国代表团成员他说,OK、OK、就连声讲OK,就这么过去了。当时我父亲回答好之后,也出了一身冷汗,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回答行不行,因为当时来讲呢,是政治第一嘛,所以说那个时候讲话都是带有高风险的。
解说:想必这个提问的美国人肯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很随意的问题,会让胡泽之的父亲如此之紧张,而在这次宴会上,最为紧张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当时的心情,基辛格后来这样回忆。
基辛格:虽然这一席南方菜特别精美,我却没能好好享受,心里老嘀咕宴会后要干的事。
解说:罗杰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正是他让尼克松和基辛格对当晚的宴会毫无心思,按级别而论,罗杰斯理应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之上,是美国的二号人物,然而此次中国之行,罗杰斯却完全被尼克松的心腹基辛格所取代。不仅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见罗杰斯被蒙在鼓里,就连起草公报的过程,他也被完全排除在外,当罗杰斯拿到公报的时候,已经是在前往杭州的飞机上了。
到达杭州之后,罗杰斯的不满情绪爆发了,他代表美国国务院交给尼克松一份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要进行修改,尼克松顿时气得脸色苍白,但是对于罗杰斯的意见,他也不敢轻易了之。晚宴之后,乔冠华和基辛格又开始了修改公报的会晤。
基辛格:于是我们又开了一次夜车,中国人在放了不少空炮之后,同意了对公报中台湾部分以外的大多数文字进行修改,凌晨两点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
解说:公报总算敲定,周恩来和尼克松也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都很清楚这份公报发表之后,势必会影响到世界的格局。
陈晓楠:经过在杭州的连夜的讨论,尼克松此次访华最大的成果《中美联合公报》最终敲定,这份公报的诞生也预示着冻结了23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化解,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尼克松后来的日记当中就这样写过,他说在他和周恩来的交谈当中,年龄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周恩来就曾深感忧虑地对尼克松说,我们的领导人当中老年人太多了,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而剩下的时间却那么少了,解决中美关系我等不了十年了。
带着这份忧虑周恩来陪同尼克松登上了飞往上海的专机,这里也是尼克松此次破冰之旅的最后一站,而当时上海正是四人帮势力最为猖獗的地方,尼克松能否在那里为他的首次访华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上海人又会为迎接尼克松这位帝国主义头子,做出怎样不拘一格的准备工作呢。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回望1972尼克松访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