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涵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硕儒之一.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成为了中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高峰人物,在其庞大的心学体系中,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于古于今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的刘子旻对其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发表在汉斯<历史学研究>2014年4月期刊上.文中指出,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硕儒之一。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成为了中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高峰人物,在其庞大的心学体系中,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于古于今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的刘子旻对其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研究发表在汉斯《历史学研究》2014年4月期刊上。文中指出,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赋税和地租的加重使得民不聊生。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王阳明带兵平定藩王的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反明武装。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破心中贼的办法。那就是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查看原文)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知”是良知,“行”是指对良知的实践以及对道德的体会和实践。王阳明在批判程朱学派把“心”和“理”分别独立开来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心学主张,即所谓“心即理”,在此基础上产生他的“致良知”说。他不仅没有放弃知行合一的说法,而且常常强调良知本身就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知行在王阳明看来没有顺序上的差别,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实践论。他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阳明曾认为真正的道德理论是以道德实践的完成来判定的。如果没有道德实践,那么道德理论就沦为了空谈。并且道德不是单纯的一种知识,“道德的进路与知识的进路是两条不同的进路”。道德修养的水平并不会随着知识的丰富而提高,但是知识的探求可以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向前发展,当然道德知识的提高也需要人们进一步付诸实践。王阳明所要做的不是穷尽天下之理,而是以道德实践为其理论的最终目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