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舍利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不能舍却的中国文字之美
不能舍却的中国文字之美——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谈写作
新华网香港4月18日电(记者朱华颖 裴闯)“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18日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城市文学节对话交流会上,朗诵了他1980年发表于台北的诗作《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他说,“中文是全世界最优美的文字之一,能用中文写作,我感到非常自豪。”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籍贯河北。他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旅居美国长达37年。2005年,他将户籍迁到其先祖郑成功足迹所到的台湾金门,2006年出任香港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并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担任硕士课程教授。
说到中文,郑愁予充满感情,他用“不能舍却的中国文字之美”来表达自己对汉语的热爱。他说,在当今世界所使用的各种现代语言中,汉语是唯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而从未断绝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显学,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争相学习汉语,海峡两岸和香港的作家应当共同努力,写出好作品。
郑愁予最经典的诗歌,当数他1954年创作的小诗《错误》,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曾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他认为,只要实实在在地写作,诗歌就自然能展示出动人的力量,而且诗歌音节的安排非常重要,诗歌的音乐性是其能被人记住并令人感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们中国的文字,从字的构造,到音调、韵律,都很适合用来写诗。”郑愁予说,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音节的安排,有时看似一个没有意义的虚字,却能够让诗句更有节奏。
郑愁予1981年随“美籍华人作家访问团”初次到大陆参访,此后经常到大陆参观、讲学,去年他还到青海参加了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郑愁予说,大陆对台湾作家的作品非常宽容,他创作的诗歌很早就在大陆发行,“我认为两岸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感,彼此都渴望多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