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彭加木:真实与镜像之间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随着4月14日"罗布泊发现干尸,疑似彭加木遗骸"等类似消息不断出炉,"寻找彭加木"在26年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评论说,当"彭加木"由一个人名变为一种精神的代言,寻找彭加木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超越了科学范围.记者◎李翊刘国汉,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林业站站长,业余沙漠探险爱好者."这个地方沙漠化了,没有公园,也没什么娱乐,附近只有个鸣沙山,没事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沙漠里转转,了解环境,散散心."事实上,刘国汉和他的朋友们也有别的

随着4月14日“罗布泊发现干尸,疑似彭加木遗骸”等类似消息不断出炉,“寻找彭加木”在26年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评论说,当“彭加木”由一个人名变为一种精神的代言,寻找彭加木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超越了科学范围。

记者◎李翊

刘国汉,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林业站站长,业余沙漠探险爱好者。“这个地方沙漠化了,没有公园,也没什么娱乐,附近只有个鸣沙山,没事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沙漠里转转,了解环境,散散心。”事实上,刘国汉和他的朋友们也有别的期待,“在古代传说中,附近沙漠里有一个叫‘贼窑’的地方是以前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里有一些山洞,里面有古老精美的壁画”。刘国汉们希望能由此开发出一条旅游路线发展旅游产业。

去年4月8日凌晨4点,刘国汉一行8人找了个向导再次踏上寻宝之旅。“4个人是镇上的干部,其中有一个是镇长,另外4个,其中有以前在这开金矿的矿主,还有本地农民。”装备齐全。“三辆车,一辆是丰田越野客货两用车,按5天的行程装备了生活用品,另外两辆是213吉普车。带了一张敦煌地区地图,一部卫星电话和一个GPS定位仪。”刘国汉说,“本来打算7日走,但是那天下大雪,就改到8日。”当时气温是零下三摄氏度。

早上8点,这支业余探险队到达附近的阿克赛县,从这里上南疆公路,经阿尔金山的南坝乡向北,进入库木库都克沙漠。之所以选择这一路线,是因为金矿老板曾经为了寻找沙漠中的金矿来过这里。

车子沿着阿尔金山融雪在沙漠中形成的土沟,以每天20~30公里的速度走了3天,11日中午12点走出土沟,“前方没有路了,全部是茫茫沙漠”。

此时的行车格局改为,4个人一辆吉普在前面开路,后面两辆车跟着标记。由于生活车装的东西多,一走就陷,因此车子开得很慢。到下午13点左右,才行进了2公里多。

8个人打算就地休息,就在这时,干尸被发现了。刘国汉说:“下车向南一望,40米开外的红柳墩旁有一具干尸。”“干尸面部朝下趴着,背部、脚、胳膊这些露在沙漠外的部分被晒得干干的,后脑勺上还有头发。接触沙漠的地方全部腐烂。干尸旁边,只有一个2米长的红柳棍,头前方有三块石头。”

4人给干尸拍了个照片,用铁锨把干尸挖出来看了一下,打算回去报告。由于干尸所处位置都是移动的小沙丘,很难确定,于是,4人把干尸向前拉了30公里,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大沙丘旁。此时,坐在前面探路车里的镇政府主任刘学仁闻讯赶了过来,他突然说了一句:“这是不是彭加木的遗体啊?”由于彭加木走失时身上带着照相机、水壶、望远镜,他便向刘国汉等人询问在干尸发现地周边有无这些东西。

由于并不能确定干尸身份,而生活车上的食物和水也不多了,8个人决定把干尸掩埋好,先走出沙漠再作打算。“我们把干尸埋进了沙子,在旁边的沙丘挖了个40厘米的坑,旁边载了个红柳墩做标记,同时用GPS定位仪做了个定点。”

14日,8个人终于走出沙漠来到敦煌雅丹公园,此时只剩一桶水,生活车走不动被扔在了沙漠里。补充了生活用品后,晚上8个人赶回了七里镇。

一番合计,8个人给中科院上海分院、新疆分院相继打过电话,讲述了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经历,希望有专家过来鉴定。得到的答复是,“那一带干尸很多,不太可能。要么就拉出来搞个鉴定”。8个人觉得干尸掩埋的地方太远,不想再进沙漠,就没有再管。

9月底,甘肃省沙漠研究所过来考察,8个人又说了情况,并带着科考人员进了沙漠。沙漠研究所的人把情况告诉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刘国汉说:“他敏感性强,马上就到敦煌来了,进沙漠带了样品说回去做鉴定。但此后就没消息了。一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过来,然后我们就听到他发布消息,说他是第一个发现干尸的人。”

今年4月14日晚,董治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则这样描述发现干尸的过程:“我们是进沙漠做科学考察,我发现那具干尸,也是偶然。”“去年那次,我就从干尸上取了样,后来拿了样送到我们中科院基因所进行DNA分析,但由于样没取好,那次鉴定失败。”

如果仅仅是一具干尸,在条件恶劣,古墓众多的罗布泊地区也不算稀奇,可这具干尸所在区域却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干尸躺在距彭加木走失地20公里范围内,且这一区域是历次搜寻都没有涉及的地方。“正是这一线希望,让一直牵挂彭加木的人难以袖手旁观。

”当年与彭加木一起组队进入罗布泊科考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说。2005年冬天,他从中科院寒旱所得知发现干尸,作为彭加木生前合作伙伴,尽管从董治宝对干尸的描述中难以认定是失踪战友的遗骸,但他也不想放弃哪怕是一点点的可能。

董治宝与夏训诚相约到了敦煌,计划一起对库姆塔格沙漠中典型羽毛状沙丘进行测量采样后,对干尸以及发现干尸的区域进行考察。但到4月13日,“他(董治宝)突然不辞而别,手机短信说他有急事已回兰州,此后联系他手机都在关机状态。”夏训诚说,“我只好按原计划与其他队员开始科学考察活动。”4月14日,他率队离开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

另一支包括有7家新闻媒体在内的由43人组成的“寻找彭加木科考环保探险队”4月13日也离开敦煌,准备前往彭加木失踪的库木库都克地区搜索,考察队计划在这个区域的盐壳地带利用金属探测器搜寻彭加木遗物。

受沙尘天气影响,这支探险队在离库木库都克140公里处安营扎寨。由于这里尚有微弱的手机信号,有队员偶然获悉了有关干尸的消息。与夏训诚的心理相同,探险队员们都急切想赶到干尸发现地先进行探查。

罗布泊内两支队伍开始为是否同时去寻找干尸出现争执。由于董治宝的离去,没人知道准确坐标,但罗布泊外“干尸疑似彭加木遗体”等新闻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各地媒体纷欲前来,探险队中的记者如坐针毡。

就在这时,一个新消息出现了——董治宝4月14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这具干尸已于4月14日凌晨从库姆塔格沙漠中取出,移交至敦煌博物馆保存。”罗布泊内,两支考察队只得继续其他工作,以期寻找到彭加木遗留物为干尸身份提供佐证。

干尸在移交到敦煌博物馆前还有个小插曲。据刘国汉说,董治宝从沙漠里把干尸运回到敦煌后,他找董治宝谈过,认为他们8个人才是干尸的第一发现人,因此不同意董治宝把干尸带回寒旱所。为防止意外,他同时把情况反映到敦煌市,于是,干尸半路上被敦煌市截下来,放在敦煌博物馆。

目前,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已就干尸的相关问题同敦煌市博物馆达成备忘录。双方在备忘录中称:由于干尸身份的考证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中科院寒旱所与敦煌市博物馆就此事达成共识:1.对干尸的身份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认,在此之前,双方不得做不真实的报道。2.中科院寒旱所负责身份鉴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干尸,并积极配合寒旱所的取样与分析工作。

4月16日,中科院基因研究所所长杨先生等3位研究员赶赴敦煌,了解发现过程,并提取样品准备回京进行鉴定。据敦煌博物馆馆长傅先生透露,经中科院专家对干尸牙齿、头皮等各部位骨骼进行测量和鉴定,初步判断,该具干尸对应之人死亡时间距今30年左右,身高170厘米以上,足长42码,死亡时的年龄在52岁至55岁之间,短发。

据了解,彭加木身高170厘米,足长42码,出走时留短发,26年前失踪时年仅55岁,依据这些相互吻合的特征,专家初步分析认为,此干尸有可能系彭加木的遗体,但最终结论要等进一步鉴定。当天下午,中科院专家提取了干尸头皮组织和腿部骨骼样品,于4月18日回京进行DNA鉴定。

干尸被专家认定为疑似彭加木遗体后,8名第一发现人都成了大忙人。刘学仁跟随科考队进了沙漠,他的儿子,30多岁的刘强放下原本红火的生意东奔西走,并随时准备帮助考察人员再次进入沙漠。就连他的母亲面对记者的采访也能对这件事说出几句专业术语,一家人乐此不疲。

相比于公众的狂热,彭加木的亲属对此事件表现得非常冷静。彭加木的二嫂李丽明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是广东省农科院的退休职工,其老伴彭加泰,又名彭浙,是彭加木的二哥。李丽明在接受广州《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彭加木失踪后,社会上很多传言,尤其是其中的叛逃说,给家人带来很大压力,“现在若找到的真是加木的尸体,谣言不攻自破了,我们心上的疙瘩也解开了”。

李丽明的女儿彭丹凝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读小学时,因为类似说法,很多同学都不理会她。彭加木的妻子更是为类似说法愤怒、苦恼,上世纪90年代后随女儿去了美国。当彭丹凝4月14日打电话将此事告诉堂哥,彭加木的儿子彭海时,彭海的回答是,这些年传得太多,不相信是真的,让彭丹凝也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