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赓哲范冰冰 “教育就是点燃火焰”: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于赓哲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主要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曾先后六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三等奖项(截至2011年),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展风采
教学: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注重教研相长
2006年,从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的于赓哲回到教学岗位,开始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起八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于赓哲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讲台,想到上课就觉得愉快。"给本科生上课,享受站在讲台上的神圣感觉,是于赓哲热爱学生、倾心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对于教师职业深怀感情的具体体现。
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的大四学生郭伟黎说,于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流畅,能把许多史实当作故事来讲,但又不失求史的严谨;许多同学因为于老师的课开始对隋唐史产生兴趣,并将之确定为自己此后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位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
而于赓哲老师认为,端正教学态度、重视本科生教学是一位老师的天然职责,最重要的是要将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做到教研相长;同时尽可能打开学生的视野,积极践行跨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
他说,学界最新的成果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前沿成果;同时,要能旁征博引,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汇到课堂教学之中,"多学科、大跨度、多视角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因为这样的辛勤耕耘,于赓哲教授收获了应有的荣誉和良好的口碑。他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他入主央视"百家讲坛"等等,而自2006年起,于赓哲更是每年都被本科生评选为本院"最受欢迎教师",成为学生闲谈时不断提及的名师榜样。
科研:着力跨学科研究 强调为世所用
2009年,于赓哲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第1期上的论文《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发表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转摘观点,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学者都予转载或介绍。
对于这样一篇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于赓哲认为青年教师要善于在跨学科研究中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科研域地;只有这样扩大视野的思考问题,才可能在科研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好的创新。
医疗社会史是于赓哲科研关注的方向之一,他说,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较新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不在医学技术和疾病本身的历史,而在于追究医学和社会历史、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医之所以从世界观到基础理论、具体技术都不同于西医,仅从技术本身是难以解释清楚的,阴阳、佛道、儒学等等无不对医学历史产生影响,反过来说,医学也会对上述要素产生反作用力。
学生郭伟黎则认为,历史学科不是飘渺无用的"玄学",因为不关注社会、不为世所用的学科都将无枝可依,被现实淘汰;于老师一直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这可以从他的学术成果中得到验证。
育人:培养问题意识 强调独立思考
除了课堂教学外,于赓哲还与学生在课下打成一片。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成立《资治通鉴》读书班,不计报酬、不计课时,全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原典的习惯;他多次带领学生到北京、甘肃、河南等地参观考察文物古迹,不辞辛苦,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观察实物展开科研的能力;主持历史文化学院网络学术园地"西岳论坛"之"华山论学"板块,给学生答疑解惑,与他们讨论问题,交流指导,多次被学生推选为学院"年度最佳网络教师"。
于赓哲经常对学生们(本科生和研究生)说:"拍脑袋拍出来的问题是坏问题,看书看出来的问题是好问题。
"所谓"好问题",是指真正的问题,能做得下去的问题。
他认为,科研不能全靠灵感,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带着思考读书时间长了,问题自然会显现出来,而问题意识是做研究的灵魂所系。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激发出来的工具和方法。"于赓哲教授正是坚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其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活跃前瞻的学术思维、严谨勤勉的治学态度、踏实进取的敬业作风,赢得无数忠诚热烈的粉丝,深受尊敬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