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母爱》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Buonarroti)(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和父母一样,是一位属于罗马教会基督教(中国称天主教)的虔诚信徒.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人文思想的支配下,他一生作品众多.米氏有一最重要的杰出作品,是一大理石雕塑<母爱>.这尊雕塑将圣母子两个人物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用一大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凿而成,刻划出母亲对孩子的包容与怜爱.年轻母亲的手,象抱婴儿般的抱着刚刚死去的儿子,多么温顺.接纳.儿子绵软无力的手已将一切交托,安祥.无挂虑.死

Buonarroti)(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和父母一样,是一位属于罗马教会基督教(中国称天主教)的虔诚信徒。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人文思想的支配下,他一生作品众多。米氏有一最重要的杰出作品,是一大理石雕塑《母爱》。

这尊雕塑将圣母子两个人物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用一大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凿而成,刻划出母亲对孩子的包容与怜爱。年轻母亲的手,象抱婴儿般的抱着刚刚死去的儿子,多么温顺、接纳。儿子绵软无力的手已将一切交托,安祥、无挂虑。

死者耶稣,是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各派)创始人。乃天父之子,为奉行天父的旨意,救赎人类,屈尊就卑,从天降下。由童贞女玛丽亚因圣神(灵)受孕,降生人间。如此神妙的降生奥迹,若非在天光之下则难能明了。耶稣在民间隐居三十年,三十一岁开始,带领门徒们三年来走遍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向百姓讲道,传播天国福音,言传身教,讲述爱的诫命,并以无数奇迹,彰显天父光荣。使跟从他的人,分享他永恒的生命。

因得罪政教当局,三十三岁时被逮捕,无罪而问死罪,酷刑后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天父旨意的圆满完成。门徒把耶稣圣尸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圣母玛丽亚接抱在怀中……

圣母玛丽亚坐在一块岩石上,把儿子耶稣尸体放在膝上。头面微俯,脸上充满神圣的悲哀。左手呈无目的的曲伸之状,表现出伤感和无奈。可以想象,身为母亲,亲见爱子受酷刑惨死,其肝肠寸断、撕心裂肺之苦,无可明状。

酷刑而死的耶稣,圣洁、安祥、宁静。头项下垂,表示他对天父听命和服从,完全承行其意旨,甘心受苦受难而死,完成救赎的奇妙工程。

观此雕像,一种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即天父为救赎人类所付出代价的巨大、非凡,与母爱的伟大、崇高。

始祖亚当和夏娃,因骄傲与自私的罪过,丧失了天父的慈爱,造成了天人之间的鸿沟(参创三1-19)。基督却借着服从和爱,补偿了人的罪过,恢复了天人之间的亲情(参若一/约壹四9;斐/腓二8)。因此,基督是除免世罪的羔羊(参罗五8-11)—人类向天父祭献的圣洁的祭品、无玷的牺牲。是新的、永恒的盟约之祭(参希/来八6-13、九11-15)。

圣母年轻的面容,和蔼宁静,虽悲痛不失高贵,哀伤仍然美丽。连同头上参差不齐的头巾褶裥,也透发着非凡的气质和形体与精神的力量。的确,玛丽亚的美丽与高贵,无人能比。她是“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的荣冠”(默/启十二1)的贵妇人,天父因着基督赐给了她无上荣耀。

玛丽亚在耶稣刚出生几天时,曾有位先知向她预言,“为这孩子……你的心将被利刃刺透(路三35)!”玛丽亚亲眼目睹儿子耶稣受鞭笞、刺冠、手足被钉十字架之苦,心如刀割;特别是罗马兵士用长枪刺入耶稣肋旁及心脏时,玛丽亚之心真如利刃刺透。

人生之旅,以死亡而告终。当死亡来临时,人们常因生命的脆弱感到恐惧和无奈。耶稣的苦难和死亡,给人留下启示:耐心忍受痛苦,在艰难和苦难的考验中享受喜乐和平安;从容面对死亡,无怨无悔地结束短暂的人生旅程!

夜幕快要降临,耶稣将用身下的敛布包裹后迅速安葬。明天就是以色列民族的安息日,亦为安息日之主的基督耶稣将在墓穴中安息。期盼生命的逾越!这绝非巧合,而是选定!从此,死亡,并非绝望中的毁灭,而是生命的改变;死亡,是充满希望的等待,如同睡眠等待早晨的苏醒!

米氏在少年时期学习过人体解剖,对人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够准确塑造人物造型:细致入微的圣母衣裙和头巾,匀称的坐位曲线;线条完美的基督人体结构,骨骼、肌肉、关节凸凹分明,雕凿精当,从而使观者,更能从逼真的外形上的美感,欣赏出悲与情、怜与惜、爱与痛。

当时,道明会(以一位教会先贤名字命名的修会)的一会士名萨伏纳罗拉(Savonrola)的神父,是米氏的望年之交。博学多才、个性刚正,看到当时教庭的腐败与黑暗,他激烈地推动教会内的更新与改革运动,从而得罪了不少权贵,1498年被异端裁判所处以火焚极刑。

就在圣伯多禄(彼得)广场的喷泉旁,米氏亲眼目睹了那悲惨的一幕。为此他悲痛万分,他把对这位良师益友萨伏纳罗拉神父的哀悼之情,以及为意大利祖国、为教会痛失如此伟大忠诚的儿子而怜惜之情,也深深地融入了作品。

人们一向把石头视为缺乏情感、没有灵性的东西。可是米氏以娴熟的技巧,精雕细琢,以极其逼真的外形,反映人物内心的痛楚,将作品中悲情伤痛的圣母子,刻画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这给大理石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超然的灵性及鲜活的生命。从而使作品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作《母爱》(Piet),又有国人译成《圣殇》、《悲切》、《悲哀》、《哀悼基督》、《悲情基督》等等。在圣母胸前斜挎的衣带上,是米氏的签名,这也是他一生云云雕塑作品中唯一的签名。当时他年仅25岁。米氏将四十八岁的圣母玛丽亚的像雕刻得有如少女一般。有人批评他刻得太年轻了,米氏回答说,圣母一生圣洁无玷,是应该有权利保持她的永久青春的,这也正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

此像现放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梵帝冈的天主教圣伯多禄(彼得)大殿内。1972年,一位异教徒游客恶意地向这件旷世的艺术珍品开枪,把母亲的左手指和鼻打碎,经修补后,勉强恢复原貌,仔细看去,仍有裂痕,将成为千古遗憾。现在以防弹玻璃保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