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徐凯文 徐凯文谈谈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与大一新生分享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凯文谈谈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与大一新生分享作者:徐凯文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精神科主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卫生协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国际创伤和分离研究学会.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会员;曾任广济医院心理室主任;现任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苏州市团市委阳光家庭顾问中心心理咨询师及督导师;国际心理创伤培训项目中国培训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今年我已经是第15年了,而在北大为北京大学的学子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也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本文就是要通过一些临床

徐凯文谈谈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与大一新生分享作者:徐凯文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精神科主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卫生协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国际创伤和分离研究学会、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会员;曾任广济医院心理室主任;现任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苏州市团市委阳光家庭顾问中心心理咨询师及督导师;国际心理创伤培训项目中国培训师。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今年我已经是第15年了,而在北大为北京大学的学子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也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

本文就是要通过一些临床案例,并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论构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在北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关键词之一:幸福 最近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全球倡议捐出他们半数以上的财产。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特别健康的行为。助人为乐是人的本性。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在物质上已经达到了极大的丰富,他可以买到世人用钱能买到的所有东西。

而当一个人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得到法律、道德以及其他各个层面的肯定,这么做是对自己的极大肯定,所以助人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可以说都是从你们的同龄人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你们就是有更大的能力,或者说是潜能,来帮助别人,来为这个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远远超出多拿10万块钱所能带来的幸福感,也是更为健康的方式。所以如果我从一个心理学家,一个医生的角度预测,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人,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心态,应该能够长寿。

关键词之二:完美主义 今年5月份我们在做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时候,邀请了窦文涛与我们心理系的博士生高隽和我一起做了一个现场版的“锵锵三人行”。

我发现他做事情的事情认真无比,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焦虑。比如说有一期大概30分钟的节目,他录了22遍。其实其他的人看不出这每一遍之间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他就是一个这么敏感的人,他要一直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还有一次他去台湾,想买一双鞋——他笑称自己在买东西方面是个残疾人——他在一个店里看中一双鞋,可就是下不了要买的决心,而他完全有经济能力去买它。他每天都去店里看,但就是买不了——因为每次去都能看到这双鞋的缺点。

当星期天他要离开台湾的时候,去机场前他抽出半小时要去把这双鞋买了,结果发现星期天那个商店不开门。为什么一个充满智慧的主持人会为这些事情所烦恼?今天在座的大概300多名同学,有一个算一个,多少都有这个毛病——追求完美。

北大不是完全凭聪明就可以考进来的,每个人可能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比周围人考虑的更多——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原因,但凡事都有两面,过于追求完美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我有一个个案是位走向绝望的上市公司老总。他白手起家,从中国最底层的农村,念大学,干事业,成为一名上市国有企业的老总,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他当时来咨询已经是绝望了。他当时已经辞掉了自己所有的职务,来找我看病。

原因是他大概已经有20多年没睡好觉了,每天睡觉对他来说是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他的身体状态和工作的感觉非常糟糕。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痛苦了,所以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睡眠的一个大敌就是焦虑。从物质上来讲,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他依然不快乐不幸福。

在他来咨询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他刚认识的一个病友——排在他前面咨询的一个小女孩,她和她的父母,在咨询之后就要离京了。在门口的时候他们碰到了,这个老总很关切的问他们火车票是不是买到了,时间是不是来得及,需不需要他派司机送他们去车站……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好人,在自己处于特别不好的精神状态的时候,对一个萍水相逢的病友,表现出了很大的关切。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会注意到周围所有人的感受,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我还是要说,凡事都有个“度”。他为什么会20多年都睡不好觉?因为他总是事必躬亲的关心所有事情,思虑过度。他躺在床上还有一大堆事情要考虑,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他确实也做到了,代价是他的心太累了。

完美其实是虚幻的代名词,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而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能也暗含着对自己的不肯定,自卑感,所以才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

我们做事情需要细致,但也要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在一些事情上能放过自己。 关键词之三“对错” 去年在乌鲁木齐发生了非常糟糕的七五事件,我在8月份的时候受委派,去参与事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事件大概就是有谣言说在广东打工的维族青年被当地的汉族人打死了很多,在这种谣言的背景下,三股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组织了这样一个事件。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是汉人就会被攻击。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这是什么样的问题,使得平常生活在一起的同胞会突然变成暴徒,突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后来7月7号的时候,乌鲁木齐市的汉族居民也上街,觉得自己这么无故被攻击非常不公平。也只有一个标准——是维族人就攻击。不过这不是一个有预谋的事件了,只是对自己被攻击之后的愤怒,所以伤亡也比七五事件要小得多。

这带来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族人也不顾法律道德去攻击维族人,你不知道他是不是暴徒,不知道他有没有参与屠杀。即便是的话,也应该让公权力——法庭来审判他是否有罪,而不是私刑。

为什么会这样?我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杀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要杀他们,所以我是对的。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绝对对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超越一切其他的评判标准,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有时候过于执著——我们都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真理,其实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无论谁,当他觉得自己掌握着真理时候,往往就是他走向犯罪,走向灭亡的开始。这个世上本无绝对的对错,而执著,就是我们能坚定不移的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我是对的,当现实与我的期望不符的时候,我就因此困扰和苦恼。

今后无论在大家的学习或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绪,你感到结果不如所愿,我建议在这个时候你能放下绝对对错的观念,放下这种内心的执著。

究竟怎样能判断谁对谁错,判断事情应该是如何的呢?从我个人来讲,我很欣赏清华大学西操场的日冕上的一句“行胜于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这些巨大改变的一个思想发端,就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这在当时对于中国社会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使我们能暂时放下不同意见,走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这一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当你思辨不清,不知道是对是错的时候,不如先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