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年味 冯骥才津门谈年俗文化:“年味是文化的丰美”

2017-10-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丝竹声声辞旧岁,春满乾坤福满津.徜徉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浓浓年味扑面而来:火红的灯笼.吊钱.窗花.爆竹构成津城一道美丽的春节风景.全国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冯骥才不禁感叹:天津在600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醇厚的年俗文化.至于原因,冯骥才这样解释:天津是座充满生活激情和艺术情怀的城市,天津人对过年始终抱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天津是一座商埠城市,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高度密集和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文化体系.天津能够保持浓厚的年的氛围,还因为它拥有纯文化性的年货市场,码头文化更孕育了代代民间技艺能

丝竹声声辞旧岁,春满乾坤福满津。徜徉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浓浓年味扑面而来:火红的灯笼、吊钱、窗花、爆竹构成津城一道美丽的春节风景。全国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冯骥才不禁感叹:天津在600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醇厚的年俗文化。

至于原因,冯骥才这样解释:天津是座充满生活激情和艺术情怀的城市,天津人对过年始终抱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天津是一座商埠城市,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高度密集和生命力顽强的民俗文化体系。

天津能够保持浓厚的年的氛围,还因为它拥有纯文化性的年货市场,码头文化更孕育了代代民间技艺能人。“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冯骥才说。社会越来越现代化,民俗却日渐式微。

冯骥才深感惋惜:“民族的亲和力有很多是靠我们的民俗维持下来,民俗不是看的,不是与我们无关的,而是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团结的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来,这种无形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

” 现在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冯骥才觉得这一声声的抱怨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过年的情感和渴望。年的情结依然如故,只是变成了一种无形的东西,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过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天津醇厚的年味与它丰富的载体不无关系。”他说。 冯骥才提醒人们,“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不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和光荣感,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孟华 刘元旭)新华网 2005年0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