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庞家人 市长王安庞在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报告(摘登)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矛盾,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目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27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1.3%,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投资总量达596.6亿元,5年累计完成1916.3亿元,年均增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矛盾,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目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27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1.

3%,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投资总量达596.6亿元,5年累计完成1916.3亿元,年均增长30%,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4.7亿元,年均增长17.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94.

1亿元,年均增长17.8%;财政总收入达80.3亿元,年均增长7.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4亿美元,5年累计实现50.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

7倍。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2010年,全市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四个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到274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8.

7%;工业增加值11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7%。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建设共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268亿元。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13件;山西省著名商标增加到83件。

2010年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户。万元GDP能耗下降25%。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03亿元,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8.8%。   "三农"工作跨上新台阶。

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20亿公斤以上,2010年达到26.7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完成"双创"增粮田22.4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到389万亩,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241个,设立了北京、太原两个农产品销售窗口。

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500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项目91个,完成投资5.3亿元。

引黄灌溉电价由每度0.31元降为0.06元,水价由每立方米0.5元降为0.25元,每年为沿黄灌区农民减轻负担近3亿元。全市116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

农村"六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全市"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上,5年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实施了闻喜至垣曲高速公路、大西高铁运城段、运城机场航站区扩建等工程,新增等级公路6295公里。

水利上,累计投资42.2亿元,实施了北赵引黄、大禹渡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电力上,累计投资33亿元,形成了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为主干、辐射110千伏和35千伏的供电网络,供电能力提高到436万千瓦。

城市建设上,累计投资260亿元,城市道路增加到54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65%,中心城市垃圾处理率达9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8%,燃气普及率达99%;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新院等城市公益设施;中心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0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

9平方米。       改革开放达到新水平。

联合临汾市、渭南市、三门峡市提出的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被列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区域合作规划正在编制。沃尔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运城。

我市被授予"十佳魅力城市"等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上亿元项目170余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96.7亿元。其中,2010年实际到位资金达229亿元,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增长146.

5%,翻了一番还要多。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5元。就业方面,基本做到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03%。就医方面,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8.4%,新农合参合率达95.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73.6万人。养老方面,2010年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9.

6万人;新农保试点县(市、区)增加到6个,参保87.1万人。就学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省级示范高中增加到14所,建成标准化学校1800所,新建职业学校3所。

住房方面,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0多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3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31.1平方米。       和谐稳定开创新局面。

5年来,各级政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45件、政协提案1362件,满意率分别达98.5%和99%。2010年网上行政审批事项办结率达99%。

"五五"普法和政务公开等成效显著。各级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和整治发展环境工作深入开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信访起数和人数大幅度下降。

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统计、地方志、人防、气象、地震、文物、档案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建设"大通道和桥头堡" 打造"四基地一中心"

"十二五"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省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崛起腾飞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市负重赶超、奋力翻番的历史转折点。

根据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及"十二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新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三产规模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运城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由原材料工业大市向现代制造业强市转变,由文物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由内陆开放不足地区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变,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16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732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达到1416亿元,5年累计投资50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74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21亿美元;粮食总产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9000元。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主要任务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积蓄后劲;加快推进"五化"进程,为转型跨越发展开辟新路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转型跨越发展夯实社会基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生机活力。

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扩大增量投资为主,改善投资结构,强化投资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特色明显的县域经济板块。

加快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力实施"两个规划",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把"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普遍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

加强以农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强力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区域合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下工夫优化发展环境,以一流的软环境招引客商、吸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