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胜十年的读后感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十年的光阴被浓缩成一本523页的书之后,他们就有了一种共同的特质:封面似乎平淡无奇,而翻开它,起起伏伏的精彩故事就无处不在.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这之间的十年,对于中国的电视新闻人来说,绝不是3650个日子这么简单.相信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后,经历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这十年历程的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感慨着.思考着,而作为这场改革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之一的孙玉胜,感慨和思考的结果,便是这本523页的<十年>.初看像是一种纪念

当十年的光阴被浓缩成一本523页的书之后,他们就有了一种共同的特质:封面似乎平淡无奇,而翻开它,起起伏伏的精彩故事就无处不在。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这之间的十年,对于中国的电视新闻人来说,绝不是3650个日子这么简单。相信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后,经历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这十年历程的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感慨着、思考着,而作为这场改革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之一的孙玉胜,感慨和思考的结果,便是这本523页的《十年》。

初看像是一种纪念,细看才知,是人在途中的一个漂亮的休止符,优美的乐章依然还在后面。

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

这个“人”字可能并不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名字,当然,关键时刻,哪些人做出过贡献,孙玉胜在书中并不会忘记,但更重要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是一种对“人”的尊重。

十年前,刚刚起步的《东方时空》拥有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平视,即不仰视什么,也不俯视什么。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姿态,以至于后来,孙玉胜把“平等”二字写进了我们的部训之中。

记得刚开始访谈别人,我习惯性地称呼对方为“老师”,玉胜见了客气地说:不要再叫“老师”了,你这样等于强迫所有的观众都成为他的学生,因为你是代表观众向他提问的,这一个提醒极大地改变了我,从此,“平等”才是我理解的对人最大的尊重。

也正因为如此,孙玉胜为自己《十年》这本书还加了一个副标题: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从1993年到2003年,虽然大家依然有不满,但电视新闻的改革的确不断地向前,翻开《十年》,你会看到,走每一步的不易和推动者的勇气。

作为孙玉胜这样的领导者,存在于部下和更大领导之间,也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这种位置就决定了,如果要向前走,就得面临挑战。

改革,往往意味着你无法等待天上往下掉馅饼而你坐享其成,由于这是改革,那你就必须推动某些事情不断的发生变化,不仅要用智慧,更在有的时候要用勇气,甚至就是一定的冒险。

但是冒险不是赌博,而是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对的,是新闻改革所需要的,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好结果。但决策者所承担的压力,当时,无人知晓,翻开《十年》,才感觉一路上的惊险和跌宕起伏。

这也就难怪,十年之后,当大家感叹于过去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前进时,孙玉胜平静地给出答案:要敢于尝试。

尊重人,改变态度,敢于尝试,推动了上一个十年的脚步,但是当你刚刚开始总结,新的一页其实就已翻开,因此,打开《十年》,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

过去的十年,不管怎样的辉煌或者留有遗憾,毕竟已成历史,纪念与回顾在前进的过程中只是很短的一瞬,更何况,纪念与回顾原本就是为了前进。跟电视人想要实现的理想相比,过去的十年只是一个开始,就像十年前33岁的孙玉胜今年不过43岁,而我们也绝大多数在30多岁而已,走了十年,就想用后半生去回忆,太伤感也太过无聊,而且根本就不可能。

因此,《十年》这本书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相互的鼓励和为了向前的回忆,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写到的:朝发夕至,路上十年,坚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来者,勇往直前而不重蹈覆辙。《十年》孙玉胜著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