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 声" 、"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2.《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