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 《公冶長》5 20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2015-4-28>-- (语音部分待整理) 《公冶長》5.20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之,焉得仁?” 茂新: 子张想得到夫子对仁的知解,举此二事,以求得到夫子“仁”的期许。
说明夫子不轻许人以“仁”。 琳: 可见大家都想知道什么是仁,怎样才是仁,仁是什么? 茂新: 淸,士大夫阶层的清流,大约来自于此吧。
忠于职守,无偏私狭隘之心。 祥柏: 我的一点体会,就是这样。请大家讨论。如果文字方面还有疑问,也请提出来讨论。 蓝旗主: 请问、“愠”是一种什么尺度或者说表象的“怒”呢? 茂新: 以上,是我受刘祥柏老师讲解的启发的一点感想,请大家批评指正。
祥柏: 愠,跟怒有区别。愠,主要是怨恨。 有愠色,往往是脸上有怨气。不是勃然大怒的样子。 向帅: 小巧型的发怒 茂新: @姬巍怨而生恨,心有不平。
愤愤不平之意。做令尹做得好好的,莫名其妙就被罢免了,一点儿愤愤不平的表情都没有,实属难得。愠,稍有怨恨和不平曰愠。 正华: 究竟仁是什么呢? 春强: @茂新生闷气吧? 茂新: 仁者,人也。就是最能体现人性之美人性之爱的那种生命精神,那样一种生命和心灵的终身成长性。
这是我的感悟,而不是给仁下的定义。 @春强“崔子弑齐君”,与我关系不太大,一点儿也不生闷气。[呲牙][呲牙][呲牙] 先见: 有关系又能怎样 茂新: 关系大,我就生闷气了。
就面有愠色了。 国鹏: 齐庄公私通崔杼之妻姜氏,崔杼设局,令姜氏引诱杀了齐庄公。 春强: 人人得而诛之,崔子手快而已 晓林: 崔 子不弑齐君,还有别的办法吗? 没心没肺: 只有杀人是好办法吗 春强: 老崔家比不上老田家 晓林: 问的就是还有其他好办法吗? 蓝旗主: @茂新谢谢、愠解!
……“@姬巍怨而生恨,心有不平。愤愤不平之意。做令尹做得好好的,莫名其妙就被罢免了,一点儿愤愤不平的表情都没有,实属难得。
愠,稍有怨恨和不平曰愠。” 晓林: 杀人当然不是好办法 军华: 处理同一件事,办法还是很多,是吗? 春强: 要理解当事人的心情 军华: 你可以模拟一下,看看自己会怎么样处理。
国鹏: 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有这么一位君王,还尽量接近,自取其辱,恼怒使计轼君,纯为私愤,置邦国混乱于不顾,即是自作自受之反面教材了! 儒家从道而非仅仅从君。 军华: 在本章论语中,为何子张连续问两个人?这应该是个有趣的问题,可能是子张也不清楚应该以谁为榜样,谁做得更好一些,那种做法才更具有仁德。
子张带着这些疑惑请教孔夫子,一个忠于职守,不管本单位发生什么情况,都老老实实,心很稳定的呆在那里;一个非常清高,去了很多单位,感觉天下乌鸦一般黑,只好留取自己的清白。
孔夫子的回答是:前一是忠,后一是清。但是不能仅仅凭这些就可以判断两者是否达到仁了。我相信子张听后应该清楚如何做了。这个故事对我们现代人的指导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不是吗? 泰勒吴浅见,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高峰: 我想知道姜氏是怎么想的、什么态度?[抱拳]哪位老师帮忙研究下 军华: 愠。生气,生闷气。不是怒,而是郁闷。泰勒吴浅见。
宋老师怜香惜玉啊,想了解姜氏的心境、动机、行为举止。恐怕这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啊。哈哈哈 高峰: @军华老师、个人觉得她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姜氏自己私通、崔子是杀妻、还是让妻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弑君、如果是齐庄公霸王硬上弓、弑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崔子使妻引诱齐庄公、然后借机上位、那么陈文子离开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