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怀素高闲皆善草书 张旭、怀素草书《浅谈成就狂草大家的条件》

2017-10-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旭.怀素草书<浅谈成就狂草大家的条件>二.书家自身的修养造诣是写好草书的最主要因素综观书法发展史,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草书大家,大部分都是身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背景条件下,自身能够致力于书法研究,在研究继承古人先哲技法的基础上,自身感悟理解,勤学苦练靠灵性,靠自身修养造诣登入了草书艺术的殿堂.我们不妨分析历史上成就著着的草书大家-- 1.狂草大家"张旭"张旭字伯高,吴郡(今苏州吴县)人,初任常熟县尉,官至左辛府金君长史,世称"张长史",生于唐高宗上元

张旭、怀素草书《浅谈成就狂草大家的条件》

二、书家自身的修养造诣是写好草书的最主要因素

综观书法发展史,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草书大家,大部分都是身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背景条件下,自身能够致力于书法研究,在研究继承古人先哲技法的基础上,自身感悟理解,勤学苦练靠灵性,靠自身修养造诣登入了草书艺术的殿堂。

我们不妨分析历史上成就著着的草书大家——

 1、狂草大家“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苏州吴县)人,初任常熟县尉,官至左辛府金君长史,世称“张长史”,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享年84岁。

  ①、张旭学书

张旭的母亲陆氏,是初唐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陆家世代习书陆柬之的儿子陆彦远也是一名书法家,他是张旭的堂舅,张旭少年时就跟随堂舅习书,可以说是秉承家教,从小经历严格的训练及士族家庭的环境影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接受了良好的家教,他的书法主要得益于陆彦远,也是和智永、虞世南一脉相承,属于二王书法,从传于今的楷书《郎官石柱记》可以看出,其楷书规矩至极,功力深厚。

张旭是词科出身工诗书,由于其草书名大而把诗词名气遮住,其实唐玄宗开元与会稽贺知章,润州包融,扬州张若虑以诗文名天下,人称“吴中四士”张旭的诗不象他的草书那样颠狂,而是语言平易清新,俊逸,感情质朴,世存诗六首,以《桃花溪》最为著名。

张旭生活的时代大部分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时期大唐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国力充实,张旭顺应时代,加上他勤奋好学,诗词文化底蕴深厚,对汉晋书法苦练习研,勇以创新,成为一代狂草大师。

  ②、张旭狂草评说

  张旭的遗墨,在宋明间还有《郎官石柱记》、《奇怪贴》、《贺八清鉴贴》、《酒德颂》、《宛陵贴》、《春草贴》、《肚痛贴》、《断千文》、《古诗四贴》等传世。然而今天令我们最遗憾的是,墨迹全无,仅有《郎官石柱记》、《肚痛贴》、《断千文》的拓本及尚有争议的《古诗四贴》流传。

《郎官石柱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刻,陈九言撰。原石早已被毁,存世仅有明王世贞所藏原石宋拓孤本,此楷书贴真品无疑。“现存西安碑林的《肚痛贴》和《断千文》(亦称《千文残字》),都是根据张旭的真迹,在宋初上石的。

”(韩玉涛《写意之尤》),明王世贞曾跋:“张长史《肚痛贴》及千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测。”《古诗四贴》,宋《宣和书谱》曾列为刘宋间谢灵运所书,明董其昌定为张旭所书,当代韩玉涛先生则认为是后人临写本。

此贴明丰道生题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题跋:“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张旭遗迹虽少,但弥足珍贵,它使今人有幸看到盛唐狂草的真面。韩玉涛先生在《中国书学》里说,它们的存在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宝,也是中国哲学史的无限宝藏”。

  张旭草书笔法通畅,深厚沉着,笔势雄健,极为自然,具有草书本色,以狂草得名,正如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里所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爱悲愉失,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石,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唐李肇《国史补》书中说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于崔邈,颜真卿。

亲眼见过张旭作草的诗人皎然仔细地记录下了这一史实:“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全唐诗》)。这里,张旭把钟王,主要是大王的草书,叫做“律”,把自己创造的草书,叫做“狂”,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呀!

一个“狂”字代表了张旭的审美理念,也代表了他所坚持的创作纲领。“狂”的含意,一是“率意”,二是“奇怪”,三是“可畏”。

惟其此,才能“顿挫郁屈,气踏欧虞”(董其昌语)。张旭的“狂”不是佯狂,他是于变动不居,雄浑深沉的大自然中,仰观俯察得到大彻大悟的狂。他自己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得奇怪焉。”又说:“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国史补》),“孤蓬”、“惊沙”的壮观,是一种狂风暴雨,升天入地的旋律。

“剑器”即西河红绸舞,这舞蹈,这红绸,是纯线的飞扬,正是狂草的笔致。因此,张旭“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浏漓顿挫”(杜甫语),于草书领域里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崭新的旋律美。

从古至今,中国文人把书法艺术视同音乐,视同舞蹈,“笔歌墨舞”恐怕人人都会脱口而出,但是,能够真正飞笔写气吞山河,表尽达意的还是张旭创造的狂草艺术能够达到此意境。

《唐书本传》称:“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其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书法世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唯有张旭世人未曾有异意,今认其书法成就为世代“草圣”。

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宋《海岳评书》曰:“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苏轼说:“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宣和书谱》称:其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也。《东观余论》曰:“观张旭所书千文,雄隐轩举,槎卉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鹜,而不离绳矩之内。

”明宋濂说:“殆类鬼神雷电不可测度,其真所谓草圣者也。”明项穆讲:“伯高世目为颠,然其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历代诸论足见张旭成就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张旭与“酒”

张旭的草书除了他自己下功夫苦练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因素就是“酒”的作用,张旭与酒结缘,嗜酒如命,在酒精的刺激作用下,他恣性挥毫,纵意挥洒,直至物我两忘,唯有翰墨飞扬,这是一种一般书写者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冲破世俗理念和束傅师法自然,在书法中张扬着诗意的酒神精神和道家超然物外的逍遥所在,是一种让狂草艺术达到一个极高的审美高度的使然,《国史补》中说:“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天下呼为张颠。

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张旭平生与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交往甚密,还是酒友与李进、李适之、崔宗之、李晋、焦循并称“酒中八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也咏出“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赞美诗句。

  2、醉草大家“怀素”

  怀素,(公元737——公元799)湖南零陵(今湖南长沙人)字藏真,怀素俗姓钱,他的伯祖即他父亲的伯父,是一个出家为僧的法师,他的法号是惠融禅师。喜欢书法,他学的是初唐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湖南同乡的欧阳询的书法,水平很高,书名远近皆知,怀素自幼喜欢书法与这位伯祖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

   怀素生卒年有二说:一为生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卒于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二说生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但从与怀素相过从者的诗歌等史料来推测,后一说法比较妥当。

如钱起(公元722年——公元780年)有诗称怀素为外甥,而有人考证说怀素姓钱,他母系姓刘,与钱起不是甥舅。又《自叙贴》中称钱起为“从父”(堂叔),钱起说话的语气也带长者口吻,二人不像只差3岁;又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赦回,过零陵与怀素遇,作《草书歌行》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若怀素生于公元725年,时已三十有五,似乎不宜称“少年”;再则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后怀素西游入秦,经岳州遇诗人马云奇,马诗《怀素师草书歌》记:“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

”显与生于公元725年不合。从怀素书迹中,《自叙帖》署“大历丁巳年”,为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圣母帖》署“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小草千文》署“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若怀素死于公元785年,则后二帖均属伪帖,但至今未见有人称为托者。所以说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9年(63年)或稍后比较合适。这就是我们说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9年,享年63岁的理由。

  ①怀素学书

  怀素幼入佛门,为唐玄宗三藏法师弟子,唐朝佛教盛行,大兴写经之风,在这种风气下,诱发起怀素对书法的爱好。他入寺不喜佛事,却爱书法,少年时书名就名噪当时,以至“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李白语)。

怀素练字非常用功,陆羽《怀素别传》说他“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版,书之再三,盘版皆穿”。由于勤奋毛笔秃废很多,他将成堆的弃笔埋于山下,号曰“笔家”由此可见刻苦勤学之一斑,唐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日笔冢”。

《零陵县志》记载他以“小石池洗砚,水常黑为墨池”,可见他对于书法从小追求锲而不舍,勤奋苦练。怀素为了提高书艺,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从零陵出发,行万里路,求师访友,遍寻当时的书法名家求学。

结交永州司户卢象,永州牧守王邑、潭州刺史张渭、御史许瑶,窦冀以及名绅朱遥、鲁收等名流骚各。他曾南下广州拜访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徐浩,后又在张谓的引领下来到长安拜邬彤为师,邬彤是张旭的弟子,深得张旭笔法,张旭曾经告诉邬彤“孤蓬生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

”后来怀素又拜张旭的另一位弟子——颜真卿为师,增加了他对张旭笔法的“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理解。

颜真卿曾对怀素说:“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怀素对颜真卿谈及对草书的理解:“贫道观夏云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怀素对草书艺术必取“自然”之“势”的深刻感悟,已经超过了前辈师傅。戴叔伦说他“始从破体变风姿。”怀素善豪饮,喜鱼肉及酒酣兴发时“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时人称其为“醉僧”。

  怀素除了拜师学艺,还不停地寻访名迹“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自叙帖),后又到洛阳访名公士大夫和龙门石刻文字,在洛阳、长安,拜师访友,寻觅古迹,怀素不但结识了多位当代名公及前辈书家,同时也观摩到许多前人的遗作和珍品,使之受到启发,开阔了眼界。其后,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自言得“草圣三味”,终以学而有成,为识者器重。

  ②怀素的墨迹帖本评说

  怀素的狂草,不仅腾声唐中,而且享誉后世。唐《吕总续书评》曰:“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云:“如壮士拔山,神采动人,”宋董逌《广川书跋》评:“当其手笔调和时,忘神定气,徐起而视,所向无前,故能迥出唐诸子右。

”《宣和书谱》谓:“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如有神。”元沈右语:“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云:“释氏怀素,流从伯英(张芝),援毫大似惊蜿,圆转牵掣则甚秃矣。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怀素《千字文》曰:“字字欲仙,笔笔飞动。”清梁献《评书帖》说怀素草书“间参篆籀”;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评道:“醉僧藏锋内转,瘦硬通神。”从前人诸多评论中,我们便晓得了怀素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怀素的墨迹与帖本,在唐代已为世人所宝爱,这在《自叙帖》中可见一斑。据《宣和书谱》记载,宋御府藏其草书有101帖。而至清代,据孙星衍、邢澍所著《寰宇访碑录》仅列《圣母》、《藏真》、《律公》、《自叙》、《千文》等数帖。

民国至今,又于内宫、民间发现《论书》、《客舍》、《冬熟》、《苦芛》、《过钟》、《醉僧》、《高坐》、《玉露》、《食鱼》、《四十二章经》诸帖计十余种。在这些遗迹中,笔者认为《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当是其代表作。

应当说是临摹学习的好范本。之所以这样讲,第一,这两部帖都是墨迹本;第二,字数都比较多,仅这两个条件就给学习狂草的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对这两部帖来讲,《自叙帖》又优于《四十二章经》,因为前者比后者更能充分体现怀素狂草的特色。

《四十二章经》是抄写佛经,其时发心虔诚,精力集中,虽然是狂草但草法极其规矩。

《自叙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怀素学习和写作狂草的经历及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对其书法的赞扬和评论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