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知乎 朱令案必须知道的三个事实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第一季"复旦投毒案勾起陈年往事",到第二季"网络鏖战谁是真凶",再到第三季"转战白宫网站再掀风云",朱令案成为今年以来最持久的网络热点之一.19年过去了,中国互联网早已从BBS时代来到社交网络时代,真相却依然在逃.我们梳理该案最具争议的三点,以求厘清事实本源.01 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其他原因警方公告称,"因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

从第一季“复旦投毒案勾起陈年往事”,到第二季“网络鏖战谁是真凶”,再到第三季“转战白宫网站再掀风云”,朱令案成为今年以来最持久的网络热点之一。19年过去了,中国互联网早已从BBS时代来到社交网络时代,真相却依然在逃。我们梳理该案最具争议的三点,以求厘清事实本源。

01 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其他原因

警方公告称,“因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技术方面的不足导致无法破案是一个原因。知名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曾表示案件侦破是有黄金期限的,头三天最容易破案,一个月后就会变成冷案,案发时间距离侦查时间越长,相关证据遭到破坏的可能就越大,案件侦破几率也就越低。

该案从朱令中毒到警方立案经历了漫长的半年时间,在立案前朱令宿舍还曾发生离奇盗窃案,朱令洗漱用品丢失。这些都加大了案件侦破难度,另外人大教授陈卫东也表示侦查实践中,投毒案是最难破获的案件之一,因为投毒人都是秘密进行的,没有目击证人。因此如果行为人自己拒不承认,又没有直接证据,就很难侦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不被警方提起亦常被人忽略。据曾深度挖掘此案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吴虹飞报道,曾主要负责这个案件的公安局十四处李树森说“这件事在调查工作中已有一定结论”,但“领导要求我怎么向媒体说一些事情,我只有照办。这件事情很敏感。”

警方在1995年曾通知朱令家属,“只剩一层窗户纸了”,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对朱令父母说,“上面批准后,开始短兵相接。”但拟定的侦破行动,因为等待公安局领导批准被延期。此后再无下文。

坊间传言嫌疑人孙维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案件无法告破概因于此,但该观点无法证实。

02 无罪推定不是社会舆论和言论的标准

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质疑孙维时,有人提出了“疑罪从无”的无罪推定原则,指责对孙维的指控是有罪推定。

疑罪从无原则指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根据该原则,犯罪嫌疑人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前,在刑事实体法上是无罪的。现代法治国家,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刑事司法通行原则。1996年中国在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因此,虽然孙维嫌疑最大,但在法律判决之前,根据该原则,其法律地位只有一个,即“无罪之人”。

需要指出的是,无罪推定实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而非事实上的认定。从事实角度来讲,犯罪嫌疑人可能无罪也可能有罪。同时,司法机关仍可以对嫌疑人进行侦查、拘留和逮捕。

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无罪推定是刑事审判原则,是司法公权行使的标准,不是社会舆论和言论的标准。及言论原则而言,无论法律还是公论,都没有规范个体言论的权力。

另外,有人说公安解除了孙维的嫌疑。据北大博士@破破的桥说,这是一个误导,实际上是法律规定侦查到一定时间后嫌疑自动解除。

03 朱令能否等来迟到的正义

“没有说信息公开?你为什么不公开,为什么不理我?我的疑问能不能给我个说法?”@平安北京回应朱令案时,媒体人@哑巴正在朱令家,朱妈妈听到消息后如此发问。

不仅朱妈妈,众网友也表达了对该回应的不满。警方只是简单的表示“未获得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办案未受干扰”等,但并未公开案件的侦破过程和案情等内容。倘若信息能进一步公开,或会让事件更为明朗。人民日报也刊文称“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

同时律师介绍,“朱令案”不受追诉期限制。所谓的追诉期限,指从犯罪行为发生到被发现时,如果已经超过了一定年限(追诉时效最长20年)则不再追诉。但朱令案在案发两个月后即已立案侦查,属于疑犯无法确定,案件难以侦破的刑事案件,并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刑诉法教授陈卫东建议警方能不能在科技手段进步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对朱令案再次侦查,看看有没有新的突破点。知名评论员李铁也表示,应该对此案出一个详细的工作报告,披露侦办细节,并向社会征集破案线索。而就在5月9日,已有律师向警方申请公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