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江村陈向宏 探访长江经济带:贵州三市守住大生态 融入大江流

2017-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位于贵州东北部的锦江美景. (资料图片)    ?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风光. 本报记者 万 政摄    ? 位于乌江上游的贵州沿河县孙家村.本报记者 王新伟摄    ? 电商深入贵州农村.本报记者 熊 丽摄    ? 贵州生态良好,村民在清澈的河水边洗菜.本报记者 崔国强摄    绿色是贵阳的城市底色,更是未来发展追求的主色;    红色传承是遵义的精神动力,绿色发展是战略选择;    "边缘"变"前沿"的铜仁,生态资源成后发赶超的战略资源

    位于贵州东北部的锦江美景。 (资料图片)

    ?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风光。 本报记者 万 政摄

    ? 位于乌江上游的贵州沿河县孙家村。本报记者 王新伟摄

    ? 电商深入贵州农村。本报记者 熊 丽摄

    ? 贵州生态良好,村民在清澈的河水边洗菜。本报记者 崔国强摄

    绿色是贵阳的城市底色,更是未来发展追求的主色;

    红色传承是遵义的精神动力,绿色发展是战略选择;

    “边缘”变“前沿”的铜仁,生态资源成后发赶超的战略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贵阳、遵义、铜仁三市走上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贵 阳

    林城绿满山 数据谋未来

    贵阳一方面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抓新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月春光美,山色最迷人。

    3月,记者登上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最高处的环翠阁,看到不少市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尽享安闲。放目四望,怒放的山花挤满了大小山头,苍翠的森林带环绕着城区。“林城”贵阳,果然名不虚传。

    贵阳市生态委宣教处处长李修瑶告诉记者,贵阳市持续开展造林护绿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了总面积达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本世纪初又建成了总面积达212.

03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2012年,贵阳整合环保、林业、园林等部门的职能,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率先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到2015年底,贵阳的森林覆盖率达45.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0.95平方米,“爽爽的贵阳”名片越擦越亮。

    然而,尽管生态优美、气候宜人,但受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位于西部省会城市第三梯队,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贵阳面临着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贵阳市负责同志多次表示,作为省会城市,贵阳必须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承担起引领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使命,缩小与兄弟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贵州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阳还需守牢天蓝、山青、水净、地洁的底线,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贵阳的地位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说。

    近年来,随着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扩建升级,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州东段,以及通往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贵阳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增强,这为转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依托生态优势和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贵阳一方面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抓新产业培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

    对贵阳而言,发展大数据产业是“上上之选”。陈刚表示,“大数据既是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也是个消耗资源少的绿色产业”。2013年以来,贵阳市紧紧抓住与北京中关村全面合作,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落户贵州的重要机遇,把大数据作为推动经济提质转型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围绕大数据产业核心、关联、衍生三大业态,全面发展数据中心、呼叫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端产品制造等,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取得了明显成绩。

    短短两年多时间,贵阳市就在全国实现了多个“率先”:率先创建了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率先举办了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率先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率先提出块数据理念并探索建设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

    2015年,贵阳市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规模总量近千亿元,同比增长近四成,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占比达40%。大数据正逐步成为贵阳后发赶超的新引擎。

    在大数据的浪潮下,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开启了二次创业,贵阳朗玛信息技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进军互联网医疗和大健康产业,打造了向公众提供健康服务的“贵健康”平台,还组建了互联网医院。

    “大数据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医疗也不例外。”朗玛公司董事长王伟告诉记者,该公司自主研发了拉雅芯医学模块、39健康仪、癫痫手环、便携化学发光仪、智能康复鞋垫等医学级的可穿戴和微型设备。

    绿色,是贵阳的城市底色,更是未来发展追求的主色。在“十三五”开局之际,贵阳市确立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将着力谱写大数据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山地旅游和山地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姊妹篇,迈向更高水平的未来。

    遵 义

    坚持红色传承 推动绿色发展

    在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遵义市坚持把红色传承作为精神动力,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贵州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如今,这座黔北名城正抓住发展转型之机,争当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排头兵”。在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遵义坚持把红色传承作为精神动力,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实现5年翻番,成为贵州经济增长最快的地级市。

    记者看到,在遵义会议会址、习水县土城镇等红色旅游景区,不少党员、团员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仁怀市茅台镇,中国酒文化展览馆引来如织游人;在赤水大瀑布景区内,竹林婆娑,桫椤秀美。来自山东烟台的陈女士张开双臂,感受迎面而来的氤氲水汽,感叹:“这里的生态真好!”

    据介绍,2015年,遵义市共接待游客62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547亿元,分别增长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3.

7倍和3.8倍。从遵义市区到仁怀、赤水,再到习水,一路行来,记者注意到,赤水河沿岸不少景区和道路设施正在施工改建之中。贵州省第11届旅发大会将于4月底在仁怀召开,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满足游客需求,备战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

    因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中唯一自然流淌的河流,有“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和“英雄河”的美誉,更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此,遵义市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的治理与保护,编制了《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总体规划(2014―2020)》,划定了生态红线,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进环境违法“零容忍”。

    “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茅台酒就没有立足之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家齐告诉记者,赤水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出茅台酒。为此,茅台集团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不遗余力,不仅在企业内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还从2014年起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

    近年来,“陆空江”交通立体网的逐渐完善,不仅让遵义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迎来了自身通江达海的发展机遇。“遵义市正通过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遵义市发改委副调研员刘小奎说。

    遵义背靠贵阳、面向成渝,区位优势明显。遵义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何家琴告诉记者,遵义到重庆大约2.5小时车程,部分县市区只要1.5小时左右,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以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发展。目前,正在建设遵义综合保税区、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六大开放平台”。

    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积极主动地深化与重庆、上海的合作,是遵义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选择。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表示,遵义要全方位向重庆开放,努力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产业转型的投资新平台;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区域,结合各自地理、资源、人力等实际,努力引进并积极打造以大数据引领的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遵义市抓住上海对口帮扶的契机,加快推进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遵义(上海)产业园区建设,并加强与重庆等周边地区的深度合作。今年春节刚过,遵义市党政代表团就赶赴上海和重庆,进行了交流和洽谈。

    春来遵义绿映红。展望“十三五”,遵义市将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高效农业、医药养生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让绿色产业强市富民,让绿色城镇山水相融。

    铜 仁

    边缘变前沿 开放促发展

    一张初具规模的综合交通网,让铜仁迅速成为武陵山区的新兴交通枢纽,成为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区域”

    位于黔湘渝交界处的贵州省铜仁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境内流淌的乌江与沅江两大水系,是长江流域的组成部分。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巨大的发展机遇落到了这座曾经的“边缘之城”。

    说“边缘”,是因为过去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铜仁对内难以联系黔中,对外难以通达湘渝,虽然在西南地区连接中东部的关口,却只有“区位”,没有“优势”。

    如今,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铜仁逐步摆脱了“边缘”地位。“十二五”期末,铜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8公里增加到59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实现全覆盖……一张初具规模的综合交通网,让这里迅速成为武陵山区的新兴交通枢纽,成为贵州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区域”。

“十三五”期间,铜仁将继续开建4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出省通道将增加到8个,通车里程可望达10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且乌江三级航道建设将加快推进。铜仁作为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地位将更加凸显。

    “解决好交通问题,铜仁才能让自身的优势资源走出去,把中东部的优势产业引进来。”铜仁市市长陈晏认为,生态资源是铜仁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而生态文化是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目前,“产业生态化”在铜仁已基本实现,“生态产业化”仍需重点发力。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乡孙家村,“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空中挂仙果”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当地传统水果空心李好比“仙果”,地下套种的中药材白芨好像“金元宝”,树干上则用草绳绑着一株株铁皮石斛驯化苗。

63岁的孙家村当门组村民孙本道告诉记者,光自家种的2亩空心李,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新建说,沿河县的生态优势,正是他选择来此投资的原因。这种立体种植模式高效又长效,特别适宜于退耕还林地区。

    铜仁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也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了更多创业致富的机遇。石阡温泉群、梵净山美景、乌江山峡百里画廊……越来越多的旅游精品线路被人们所熟知。在“中国土家第一村”江口云舍,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在乌江山峡,游船驾驶员郑文斌告诉记者,他2014年在这里成立了霸王谷旅游运输有限公司,带游客观览沿途风光,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事实上,铜仁的旅游产业正呈现井喷式增长。仅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铜仁市就接待游客279.93万人次,同比增长71%;旅游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66.7%。铜仁市旅发委办公室主任严江莉表示,“到2018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将占GDP比重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数的20%以上”。

    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大生态带来大发展。当前,铜仁市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两区一走廊”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已基本成型。陈晏告诉记者,铜仁将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医药大健康、劳动密集型、特色轻工等产业,将铜仁打造为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