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小松 《经济半小时》“供给侧改革”专题报道 陈劲教授接受采访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和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每年获奖比例均超国家三大奖总数的70%,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然而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这个有些破败的小院,位于北京大学燕东园。院子里,一块破破烂烂的苫布上面落着厚厚的泥土。下面到底藏着什么?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 张珏:这是大概2009年2008年的时候做的牙科椅,一种智能牙科椅。现在很多件经过风吹雨打的,都不能用了。这个牙科椅上,集成了即插即用系统、网络自检系统、等离子消毒系统等多项前沿技术,即便拿到现在,也一点都不落后。
跨学科研究中心自己筹钱,找企业制作了这台造价近50万元的样机,送到德国参加行业展览,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技术的难关攻克了,好的样机做出来了,可是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却变不成真正的产品。
张珏:要变成医疗器械的产品,那么必须企业来申报,在高校是不能的,科研机构是不能做的。
像牙科椅这样的医学器械上市许可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临床实验,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规定,临床实验的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根本没有资格进行申请。那么他们能否找到合作的企业呢?
找了几十家企业洽谈,最终都吃了闭门羹,这个牙科椅的项目只能就此搁浅,直到专利最终过了期,转化彻底成为泡影,高大上的技术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而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像牙科椅这样有价值的医学工程成果还有近40项。
这些优秀的技术在国际高影响力杂志上频频发文,但要科学家跟企业、资金方甚至政策方打交道,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一个攻坚克难的事情,16年来,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转化出去的产品数量为零。
方竞:很大的问题就是研究和产品,学校和企业,比如说技术和产品之间是脱节的,这个脱节造成了我们很多技术实际上很好,但是可能并不是进入市场,也不能变成产品。
发明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这样的转化困境不只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发生,2013年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撰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全国高校合计投入科研经费约为1170.3亿元,扣除接受委托开发的390亿元,剩余的700多亿元投入产生的职务发明专利,专利转让和许可收入只有4.
34亿元,占比只有0.56%。2014年的投入经费为1222.6亿元,转让许可收入为4.35亿元,占比同样不到1%。
2015年,陈劲受教育部委托,进行高校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转移到产业界的研究。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陈劲: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我们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提高我们产业技术。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发挥我们科技成果,怎么样去真正落实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特别是给产业提供核心技术。通过核心技术的产生,使我们的供给侧的效益更加完善,更加有竞争力,这个对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带来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劲:我们以前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审批,通过我们的相关的国资委,还有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的一些审批,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比较低。
2013年成立的清华控股创新促进中心就是为了推动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燕来:本质上来说,我们就是一个投资公司,或者叫技术投行,我们有资金,就金融工具,有产业平台,同时我们有一支既懂技术,又懂法律,又有财务的这样一支技术经理人的队伍,我们从清华大学发掘科技成果,匹配上资源或者是资本的资源,再联合上其他的社会资源共同来推动这个项目的产业化。
化学机械抛光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之前一直由美国和日本两家企业垄断。为了打破进口壁垒,实现高端技术的国产化,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进行研发,从863项目到973项目都予以支持。历时近10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成果评估价值超过3000万元。可当落地的企业都已经谈好了,政策审批却又卡了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如果仅仅大学科技成果出资,大学持有全部股权,这个时候审批可能会获得通过,但是把一定的比例,奖励给研发团队,在当时的政策框架下,法律鼓励,中央有文件,但都是这个比较宏观的一些提法,没有详尽的规定。
2009年,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其中就明确规定要对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股权或者转化收益40%的奖励。可是这份清华大学的文件,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就根本无法执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这样的规定使得技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为“国有资产”。赵燕来向我们出示了,清华大学当时为这个项目提交的申请报告。在报告上,只有清华大学的印章,其它相关部门没有一个表示同意。
国家有精神,但是部委没有相关细则,没有人知道到底该如何处置。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资产评估报告只有一年的有效期,眼瞅着转化就要泡汤了,心急如焚的赵燕来终于听到了一个让他欢欣鼓舞的消息。
这个让赵燕来欢欣鼓舞的消息就是新政策的出台。2014年10月17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要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
这份文件出台后,清华大学终于拥有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即便没有其他政府部门批准的印章,化学机械抛光机项目也可以顺利进行转化了。虽然还没有拿到具体操作的细则,赵燕来赶紧行动起来。
金勤献:清华成立了一个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这是所有这些政策制定和决策的一个核心部门。另外我们又成立了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转移研究院,合作办公室,这样从成果的源头到重大项目的转移转化到研究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方面,这一条路就通顺了。
最终,金勤献和同事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几次更改细则,将清华大学的奖励方案明确为股权或者收益的70%归发明团队或者个人。
清华大学又将科技成果转化规范为十个步骤,每个项目都按照步骤逐一推进,不让科技成果转化在清华大学内部浪费一天。在成果转化办公室的白板上,我们看到上面明确标明了每一个转化项目的具体进展。
赵燕来:政策出台之前,一件也办不成,是零,政策出台之后,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开始向前推进。
关了多年的大门终于打开,不仅仅化学机械抛光机项目顺利转化,清华大学一大批项目都趁着试点的东风,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完成了转化工作。
半小时观察: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二传手”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就如同是接力赛,科学家要把接力棒交给企业家,但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思维不同,语境不同,而转化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这中间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综合性团队去当“二传手”,他们了解技术和市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聚合产业方、资本方,发现并解决运营中琐碎的问题,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各项障碍,希望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律师、金融人士等各路精英投身到这一滚滚洪流中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利用全社会共同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