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讲温病 赵绍琴温病讲座《温病心得》00(字幕版)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绍琴温病讲座视频讲稿如下: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在北京中医学界,活跃着一个独特的医学群体.这就是以清末太医院御医为主体,所构成的皇家御医学派,成为燕京医学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绍琴先生作为三代御医之后,继承了清代皇家御医学派学术精华,其独到的学术经验,在"燕京学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传承价值,不言而喻. 先生幼承庭训,尽得家传.1934年,即悬壶北京,又先后从学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得三家真传.先生集家学与师传于一身,复经六十余年临床实

赵绍琴温病讲座视频讲稿如下: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在北京中医学界,活跃着一个独特的医学群体。这就是以清末太医院御医为主体,所构成的皇家御医学派,成为燕京医学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绍琴先生作为三代御医之后,继承了清代皇家御医学派学术精华,其独到的学术经验,在“燕京学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传承价值,不言而喻。 先生幼承庭训,尽得家传。1934年,即悬壶北京,又先后从学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得三家真传。

先生集家学与师传于一身,复经六十余年临床实践,不断验证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中国近现代燕京医学流派代表医家之一。 赵绍琴先生对中医药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先生针对诊治温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例如,叶氏有云:“在卫汗之可也。”先生指出:叶氏所说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外来肺卫之温邪,可通过清解肺卫,由皮毛汗出而解,故辛凉疏卫为其大法。

先生亦指出叶氏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有三层含义:一是当邪气未到气分之时,不可早用清气法;二是当邪气尚未完全进入气分之时,不可纯用寒凉清气之剂;三是只有当邪气完全进入气分,方可用清气法治疗,但也要避免过用寒凉,防止凝涩其邪,而致邪无出路。

先生认为,叶氏所确立的“透热转气”法,不仅适用于温病营分证,也适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关键在于“透热”二字,即给邪气以出路,扫除邪气外透之障碍,自可邪透热退。

先生的这些独到见解,不囿于前人成见,完全得自临床,因而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湿热病是温病中一大类病证,昔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以擅长辨治湿热而闻名京师。

先生师从汪师,尽得其传。不仅将汪师所传授的宝贵经验总结为辨治上、中、下三焦湿热病一十二法,公之于世。而且,在自身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临床辨治湿热病过程中,常见的误治总结为湿阻、凉遏、寒凝、冰敷,四个阶段。

先生所示之法,皆得之于临床实践,用之而有验,真造福于病家者也。 先生的父亲文魁公,供职清末皇室太医院为院使,于脉理尤为精湛。先生独得家传脉学之秘,又经长期临床验证,临床平脉辨证,料病如神。

先生于八十年代将家传脉学遗稿整理补充,著成《文魁脉学》,公之于世。 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是指八类脉象。浮、沉以病机之趋势言;迟、数以病性之寒热言;虚、实以邪正之盛衰言;气、血以病位之浅深言。

以新的诊脉八纲,统领二十八脉,可收到脉理明晰,纲举目张之效。 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四部:浮、中、按、沉,较之传统的三部诊脉法增加了“按”部。在温病诊断中,以浮、中、按、沉分别对应卫、气、营、血。

在杂病诊断中,以浮、中应标证、现象;以按、沉应本证、实质。这样就使得中医的诊脉在深浅层次上,更加精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文魁脉学》详细辨析了临床常见的相兼脉象,及其所主病机八百四十余条,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堪称现代中医脉学著作之佼佼者。

七十年代以后,先生把卫气营血理论,运用于慢性肾病的临床辨治。以凉血化瘀为大法,配合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生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率先提出慢性肾病,应从血分论治。

慢性肾病非单纯肾虚论,慢性肾病应忌食高蛋白论,慢性肾病宜运动锻炼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逆转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之说。在肾病理论研究领域,居于领先之列。 例如,先生早在七十年代初,在临床上采用低蛋白饮食,配合慢性肾病的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并提出了丢蛋白忌蛋白的新观点。国际上八十年代,始有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流失的报道。先生所提出的丢蛋白忌蛋白的观点,领先国际十余年。

先生提出的肾病理论与治疗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完全的验证。近几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会诊中心,继承发扬先生的肾病理论和辨治方法,救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危重肾病患者。

以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先生肾病理论的正确性。 在诊治方面,先生主张要把脉、舌、色、症,结合起来进行诊断,才能做到辨证准确。在明确病机的前提下,先生又特别重视立法。先生所著《赵绍琴临证400法》汇集临床常见病证治法,处方400余首。

以法统方,药少而精,遣药组方不过七八味,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愈疑难大证,真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盛赞先生:“平正轻灵一名医”,是对其医术、医德、医风的生动写照,可谓实至而名归。

先生诊余笔耕,数十年不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及《赵绍琴内科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在现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目前,本研究室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为依托,拥有会议室、多媒体、医学图书、网络支持等大量配套设施,可以保证研究室活动的顺利进行。

赵绍琴教授未刊手稿、手记,已搜集到十余篇,临证处方更是不计其数。为编纂赵绍琴医学全集,建立赵绍琴临床数据库,创造了有利条件。赵老生前录音、影像资料,已经搜集整理大半,均已刻录光盘,永久保存。赵老生前照片、工作、生活、学习用品、图书,还在尽力收集、丰富、整理当中。赵氏医学网站也在积极筹划当中。赵绍琴教授半身铜像业已定稿,神韵逼真的赵老塑像不日将可供世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