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的名言 思考我们中国人的深刻——从汉娜·阿伦特的深刻说起
历史上犯下最令人发指罪行的也许不是气喘吁吁的疯子而是思想平庸的丑角,这就是“恶之平庸”。
著名的“恶之平庸”,是汉娜·阿伦特坚持的哲学判断,也是从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人类一路走来最精粹的哲学智慧。
无思想是危险的。
这种哲学上的清醒,恰是悬在当今中国上空的一个巨大的警示。
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军事等等难题接踵而至,一片嘈杂,似乎很难形成共识。思考,不仅仅和道德、防止犯罪有关,更与我们当今所面临的民族复兴、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息息相关。
阿伦特说,思考防止我们简单化处理问题,防止我们重复老生常谈,防止我们做事落入窠臼。她认为,思考,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够区分对与错、美与恶的能力。希望思考能带给人力量,从而当“天要下雨”的时候,尽可能地阻止灾难。
我们中国人,太需要思考了。我们的文化,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学习西方与实践中国的方法,从今天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独立思考!
我们,太需要深刻了。
⊙张云东
今天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倒退为全民浮躁,拜金主义肆虐,个人主义疯狂,几乎出现人人为一己私利给别人挖坑,导致人人无路可走的怪圈。食品、药品、饮水、空气无一让人放心,诈骗拐卖充斥,良心、信誉在许多人身上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的最大悲哀。另外,当今部分国人国民意识淡漠,缺乏国家认同感、爱国情怀和为国效命的使命担当,犹如一盘散沙。似乎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如同“一群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故乡之人的乌合之众”。
这个世界上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普世价值”。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都有其客观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这里没有统一模式、终极版本,仅有的唯一标准就是它能使制度体内的人民能够逐渐地普遍地享有安全、秩序和相对富足的生存条件。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清醒判断。要重新认识金融创新,不能稀里糊涂地跟着华尔街“创新”了!金融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原不偏离。包括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是一闪闪发光的利器,但我们应该明白终归它是一工具,只不过这一工具更开放、更有效率、更具神奇的外延和内涵,对于技术进步我们不要迷信也不要迷惘,不要脑子发热,金融人应清醒,互联网金融应纳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要特别注意金融系统性风险,不要误入歧途。否则,它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很少看德国电影,去年在德国电影周里看了一部名为《汉娜·阿伦特》的片子,久久不能忘怀,再次被德国哲学、德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与深刻所震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美籍德裔犹太人汉娜·阿伦特的一次关于德国纳粹罪犯审判的报道所引起的轩然大波。
汉娜·阿伦特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二战中受纳粹迫害流亡美国,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
1960年,以色列特工摩萨德在阿根廷绑架了逃亡至此的前纳粹德国党卫军负责处置犹太人的头头阿道夫·艾希曼,此人官不大,科长而已。但经他手批准杀害的犹太人达数百万之多,以色列当然饶不了他,躲到天涯海角也得抓回来,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他进行了公开审判。
为此,美国《纽约客》聘请汉娜·阿伦特作为特派记者赴耶路撒冷采访这次审判。庭审过程中,艾希曼竭力为自己辩护,声称自己“从未从卑鄙的动机出发做事情”,“从未想过要害任何人……,从未恨过犹太人”,他只是恪尽职守,执行上级的命令。
1963年《纽约客》上发表了五篇汉娜·阿伦特关于对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文章。她写道,艾希曼为自己辩护的说法让人“很难(但不是完全不可能)相信”。
艾希曼罪行的巨大与本人的平庸让阿伦特深感震撼。
阿伦特认为:历史上犯下最令人发指罪行的也许不是气喘吁吁的疯子而是思想平庸的丑角,这就是“恶之平庸”。这句著名的“恶之平庸”当时在纽约知识界和以色列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受到了广泛的指责和咒骂,认为阿伦特替纳粹辩护,是自怨自艾的犹太人和热爱纳粹的人。
阿伦特当然认为这是对她的诽谤,因为她本人就曾遭受过纳粹的集中营迫害之苦。她依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哲学判断,她认为无思想是危险的,无思想会导致“平庸之恶”,不思考者拒绝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类。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通常我们把思考看成存在于我自己与我之间的无声对话。阿伦特说,思考防止我们简单化处理问题,防止我们重复老生常谈,防止我们做事落入窠臼。她认为,思考,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够区分对与错、美与恶的能力。希望思考能带给人力量,从而当“天要下雨”的时候,尽可能地阻止灾难。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为深刻的一部,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达到了闻所未闻的深度。
阿伦特这里讲的是思考能力的缺乏,使得许多平庸普通的人容许自己做出各种残酷、反人道的罪行,有些甚至闻所未闻。她讲的是思考和道德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的中国不无警示,毕竟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中,我们中国还曾发生过国民党军队抗战中大批残酷虐杀壮丁,文革中红卫兵殴打残害老师等等令人发指的现象,当今中国也不乏无脑式的打砸烧杀案例。
但我个人认为,思考不仅仅和道德、防止犯罪有关,思考更与我们当今所面临的民族复兴、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息息相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军事等等接踵而来的难题面前,在要么实现一百多年来仁人志士与亿万劳苦大众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强国富民梦,要么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门口的历史关头,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深刻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历史走到今天已容不得我们浅薄、短视、迷信、麻痹、慵懒、自大、偏执、极端了,无脑、人与亦云、随波逐流会毁了我们的中国梦的!
汉娜·阿伦特给我们的启示是哲学上的清醒,是德国人独立思考的定力与自信,是深刻,是思考的力量。阿伦特的恩师海德格尔说:“我们活着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我们思考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思考与生命的真谛在其中合二为一。”
我们中国人今天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独立思考!我们特别应该思考我们的文化,思考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考学习西方与实践中国的方法。
文化与国运的关系
今年又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之殇是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心头之痛!甲午中国战败原因众多,表面原因是北洋水师战力不敌倭寇,根本原因正如军事科学院皮明勇少将所言,甲午战败实为“文化力”之败。我认为一语中的,所言极是,对当今中国也极具警示。
文化是日积月累、世代相传沉淀下来的习惯与价值观,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它与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民族国家的命运。120年前甲午之际的中国朝野军民普遍如一盘散沙,缺乏国民意识,心里没有国家,在近代列强并起威胁中华民族之际,如此散而不聚焉能不败?!
当今中国蒙改革开放之功,经济实力翻天覆地,国民生活水平也程度不等地得以大幅提高,但遗憾的是,在文化方面却出现倒退甚至是堕落。
为什么说我们在文化方面出现倒退?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在冷兵器时代有着广阔的天然屏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繁衍生息的,天然形成了自由散漫的农耕文化,是从来就不缺自由但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国家。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员和组织之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有组织、有纪律的精神面貌和新型的风尚文化,让中国人在世人面前昂首屹立。当然,这种举国之力也出现过偏离航道的错误。但今天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倒退为全民浮躁,拜金主义肆虐,个人主义疯狂,几乎出现人人为一己私利给别人挖坑,导致人人无路可走的怪圈。
食品、药品、饮水、空气无一让人放心,诈骗拐卖充斥,良心、信誉在许多人身上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的最大悲哀。
另外,当今部分国人国民意识淡漠,缺乏国家认同感、爱国情怀和为国效命的使命担当,犹如一盘散沙。似乎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如同“一群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故乡之人的乌合之众”。
当我游走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之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邦,无论是都市还是乡间,当我看到当地人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而使国旗高高飘扬于家家户户的屋顶之上时,回想到神州大地上的五星红旗寥若晨星,我不禁汗颜,不禁自问,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对生我养我的祖国竟如此淡漠?!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少壮派军官板垣征四郎在日本第二师团干部会议上讲,“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结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的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队……这都无碍大局”。
正是基于对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的判断,日本才敢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也正因如此,在抗日战争初期我们溃不成军,连连败北。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板垣征四郎当年对中国国民意识的描述还与我们的国民意识现状相去不远。
我希望今天的中国同胞应该牢牢记住日本人的这段话,殷鉴不远,时时自省。否则,国力将难以凝聚,共识将难以形成,不仅经济发展受限难以持续,还会因文化萎靡被人诱导内乱或遭受外侮被人宰割。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天真地把西方国家视若乐土,把西方制度奉如圭臬,把西方统治集团看作友好的救世主。且不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制度选择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历史渊源,在人类社会进化到如此科学昌明、物质丰富、文化繁荣的当今,世界依然处于主宰地位的还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人类的悲哀,却又是残酷的现实。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国破家亡,没有国哪有家啊!当今中国虽然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仍有不小差距,恶邻遏制亡我之心犹存,复兴环境无法让人乐观。因此,我们全体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精英都应有文化自觉,忧患意识,重建热爱祖国、万众一心、善良勤奋、勇敢、担当、深刻的中华文化。
历史与现实的逻辑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制度探索与选择关系民族的命运和百姓的福祉,是头等大事,需要深刻思考。
改革开放之前一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信;二是外部世界对新中国的威胁;三是对外联系的缺乏,使得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似乎毫无异议,天经地义,没有人怀疑走这条道路是适合中国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门打开,西风东渐,在带给我们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理念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也被西方五光十色的光环眩花了眼,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我。
各种各样的思潮、观点纷至沓来,许多人因建国后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开始怀疑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了。我认为这是好事,思考之后人们会更清醒,更理智,更坚定,更稳健,更接近理想轨道。问题是有些人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盲从走向了另一种盲从,忘记了虽然我们成功的改革开放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我们没有无条件全面西化,没有采用休克疗法,我们选择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忘记了西方国家光鲜的背后所掩盖的建立在对世界贫弱民族野蛮掠夺基础上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西方自由、平等原则在穷人身上的虚伪体现,金钱、媒体对民主的异化,执政党和反对党为执政私利而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更不用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对国际法粗暴践踏、赤裸裸侵犯主权国家的无耻罪行了;忘记了“南橘北枳”是怎么回事。
这个世界上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普世价值”。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都有其客观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这里没有统一模式、终极版本,仅有的唯一标准就是它能使制度体内的人民能够逐渐地普遍地享有安全、秩序和相对富足的生存条件。
我们有些同胞在感情上迷恋西方,在价值观上迷信西方,对自己同胞的政治见解往往不屑一顾。鉴于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心浮气躁,静下心来听一听一位亲西方的小邦大政治家、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为“令我万分钦佩的”新加坡前总理、资政李光耀是如何评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治的。
在如何看待西方民主问题上,李光耀有自己的思考,他不同意美国之所以强大,是美国民主之功。他说:“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人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能这么长的时间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某种地缘政治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李光耀还批评了西方金钱和媒体在选举中的作用,取悦选民的拍卖式选举对后代和历史的不负责任,以及美国所谓“人人平等”的虚伪,过度的个人主义对社会秩序的毁坏。李光耀明确表示西方民主和文化并不适合东方。
我们今天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历史逻辑的,是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必然和“阿芙罗号”一声炮响的偶然结合的产物。是1840年之后特别是甲午战败之后无数中国先贤精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实验、屡战屡败、走投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中国共产党继承民族先烈救国传统,在黑暗中艰难探索,屡败屡战之后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大地上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样板可仿,无经验可循,又不可避免的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局限,而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迷雾阴霾。
出身草根农工的中国共产党并非神明,因此走过许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在造福中国人民的过程中因认识的局限和方法的错误,也给人民造成了一些诸如“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伤害。
但这就是历史,既是探索奋斗的历史,又是成功—失败—成功的历史过程,更是任何“先知先觉”和今天的事后“诸葛亮”所无法规避的历史规律。
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共产党犯过错误、社会主义走过弯路就否定她,我们可以也应该批评她,但我们应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客观、公正、理性、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有着强烈的自省精神和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无论怎么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虽不平坦,但是中国共产党在自列强环伺中国的世界上,在1949年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雪了中国人怯懦卑屈的病夫之耻,第一次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结束了中国人被人奴役欺侮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唤醒了睡狮,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开始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试想,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还有何人可曾建此丰功伟业?可能建此丰功伟业?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我们应尊重这种逻辑,珍惜自己的幸福!
学习西方与实践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以西方为师的。近代以来,中国在地理大发现的世界潮流中不进则退,大大落后了。虽然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把我们导入了社会主义轨道,组织起来的中国人焕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力量,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条模式的弊端,限制和误导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能量,邓小平同志指引我们把目光转向西方,开始了全面学习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兼收并蓄,从中国国情出发而非教条出发,积极扬弃,改革开放,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
客观地说,学习西方、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对西方学习来看,我们也从初期简单的模仿,一步一步地开始理解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和适用的。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之所以获得了成功,避免了如前苏联解体般的灾难,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坚持自我,有所学有所不学。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多元,人们要么被利益误导,要么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蒙蔽,在学习西方问题上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了解中国的实践需求,不思考、不清醒,随波逐流,简单模仿,以抄袭蒙创新,还自鸣自得,自以为潮人。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从来都有两种态度。三十年代游欧学成归来的音乐家冼星海当时就十分鄙视音乐界一些人对西洋音乐的抄袭和模仿。他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东方作曲家,他说我要创造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有东方民族特色的音乐,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献出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位留法归来的冼星海,带着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理解,在抗日救亡的战火中谱写下了代表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黄河大合唱》等不朽乐曲,虽英年早逝,却成为中国新音乐运动中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就是需要大批像冼星海这样学贯中西,思想深刻,作风务实的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积极践行者。
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缺的就是学贯中西,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即便如此,如凤毛麟角的少数思想者还鲜有话语权。倒是有一批无真才实学、不调查研究,敢于对任何一知半解课题用西方的口气妄言厥词、危言耸听的“经济学家”、“专家学者”到处骗吃骗喝。遗憾的是他们骗吃骗喝倒也罢了,还会危害大局。一是有些不明就里、不辨菽麦的当权者会听信谗言,误导政策;二是这些人搬弄西学,囫囵吞枣,会坏了我们学习西方实践中国的学风,危害更大。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清醒判断。一是对西方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各种成功经验的适用性要认真考证,仔细斟酌。要从西人祖先的地理、气候环境入手研究他们的历史上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迁徙征战、文化演变对今天的影响,借此以理解他们的制度理由和文化基因。一定要清醒认识什么适用他们,什么适用我们,要知道适用性的考量一定应该优于先进性的考量,否则彼先进可能变为此落后,甚至会造成灾难。无视中国历史渊源、文化基因、国情特点、实践经验,盲目学习西方,轻则会误导政策、浪费资源、耽误发展;重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社会动乱,危害国家安全,颠覆复兴大业。因此学习西方一定要从中国实践出发,从中国的需要出发,从中国的安全出发。把学习开放与效用效率、风险控制的关系处理妥当。
二是学习西方既要学习其正面经验,成功范例,又要注重对其负面教训的学习汲取,深入剖析,认真思考。特别要辨明是技术错误,还是方向性、本原性错误,对于后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绝不可禁不住诱惑,自以为天然免疫,抱侥幸心理。
在学习西方金融的问题上,我们更应保持清醒,思想深刻。既要看到西方金融的效率和对提升服务业的贡献,又要深刻认识西方金融的异化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巨大破坏,更要高度重视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代表的西方有识之士对当代美国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深刻批判。
要重新认识金融创新,不能稀里糊涂地跟着华尔街“创新”了!金融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原不偏离。包括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是一闪闪发光的利器,但我们应该明白终归它是一工具,只不过这一工具更开放、更有效率、更具神奇的外延和内涵,对于技术进步我们不要迷信也不要迷惘,不要脑子发热,金融人应清醒,互联网金融应纳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要特别注意金融系统性风险,不要误入歧途。否则,它可载舟,亦可覆舟。
当今中国,一片嘈杂,越来越复杂了,似乎很难形成共识。但我还是希望国人同胞稍安毋躁,试着让自己静一静,读读书,在柴米油盐、房子、车子、手机之外,想想人生的意义,想想国与家的关系。也希望自以为还是知识分子者深刻一点,多思考一些个体与民众、局部与整体、当今与长远、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原、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由衷地希望以你们的深刻带动我们中国人一步步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