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古诗英译 谈林语堂与中诗英译

2017-09-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7,(4))结合林语堂的长篇论文<论翻译>探讨了他的翻译思想.在新世纪,林语堂翻译研究不断升温.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有一定力度的相关论文问世.此外,林语堂的名字也进入了有关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名家名著.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林语堂翻译研究尚不够全面,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翻译理论和个别代表性译作(尤其是林译<浮生六记>)的介绍和评析,专门论述其诗词翻译的论著甚感阙如.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一带而过,或仅仅引用他的个别译例,

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7,(4))结合林语堂的长篇论文《论翻译》探讨了他的翻译思想。在新世纪,林语堂翻译研究不断升温。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有一定力度的相关论文问世。此外,林语堂的名字也进入了有关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名家名著。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林语堂翻译研究尚不够全面,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翻译理论和个别代表性译作(尤其是林译《浮生六记》)的介绍和评析,专门论述其诗词翻译的论著甚感阙如。

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一带而过,或仅仅引用他的个别译例,如《“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潘家云,《外国语言文学》,2003,(3))、《林语堂的翻译观》(周仕宝,《外语学刊》,2004(2))等。

只有郭正枢等少数学者在这方面作过个别的、非系统性的研究。其实,无论就其诗词翻译的理论建树还是就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实绩,林语堂的名字都值得在中诗英译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林语堂充分认识到诗歌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所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曾说,“中国文人,人人都是诗人,或为假充诗人,而文人文集的十分之五都包含诗……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即常以诗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

甚至做父母的欲将其多才爱女许配与人,或女儿本人的意志,常想拣选一位能写一手好诗的乘龙快婿。

倘他有能力写二三首诗呈给当权者,阶下囚常能重获自由,或蒙破格礼遇……”,“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诗又曾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

”[1]诗歌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林语堂不可能忽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林语堂是较早向西方译介我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其译作主要集中于Translation from the Chinese:the Importance ofUnderstanding《(中国著名诗文选译》,1963年美国克里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出版)一书,其它还散见于林氏的一些英文著述中。

如仅在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就提及和翻译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元稹、韦庄等人的诗作20余首。由于他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对语音学有过专门的研究,对东西方文化也了然于心,其诗词翻译是颇为成功的。

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他还撰写了《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词》、《英译黛玉葬花诗》等文章,阐明他在中诗英译方面的观点和主张。林语堂认为,“……诗之所以为诗,而非散文,中文英文道理相同。

英文诗主要,一为练词精到,二为意境传神,与中文诗无别。所以译诗的人,尤其应明此点。”[2]用词“精练恰当”是林译中诗的一大特色。请看李白《月下独酌》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林译文:An eternal,speechless trio then,Till in the clouds we meet again!

[3]Trio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三个之一组,三人合唱团”,用来比喻月、影、人三者已经融为一体,可谓精练恰当之至。

而以speechless(不会说话的,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译“无情”一词,也十分贴切。因为此处的“无情”并无unmerciful或ruthless之意。

《褰裳》是《诗经·郑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请看下段: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诗中的“狂”字该如何译?倘用crazy,mad,arrogant,conceited,violent等词译出,则仅能说明其表层含义。

林语堂别出心裁,将其译成silly[4],看似与原义不符,实则揭示了“狂”字的深层内涵,人们由此不难想象到诗中女子泼辣的性格、娇嗔的神态。

“意境第一,自不必说。”[5]如何传译原诗的意境是林语堂尤为关注的。《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名词,令人称奇的是,首行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音错落,气机流动,增强了表达效果,深化了该词主题。

如何传译这种由神奇的音韵所烘托出来的凄美的意境,的确颇费思量。林氏的译文为:So dim,so dark,/So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6]此处,林语堂运用头韵这一语音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原词的意境,而且译文中共有十四个音节,与原词完全一致,从而巧妙地再现了原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林语堂认为,“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

”[7]有时,一字一词用活了,确能凸显原诗的意境,甚至能收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功效。请看《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的林译文: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 s on droning:/Pit-a-pat,p it-a-pat!

用drone(发出单调低沉的声音)一词来描绘连绵的秋雨,非常生动形象。而拟声词pit-a-pat,pit-a-pat的运用则更加传神。

它不但传译了原词所有的视觉美,更平添了原词所无的听觉美。中诗英译素有诗体译法和散体译法之争。林语堂倾向于不用韵,“凡译诗,可用韵,而普遍说来,还是不用韵妥当。

只要文字好,仍有抑扬顿挫,仍可保存风味。因为要韵,常常加一层周折,而致失真。”[8]纵览其译诗,有许多都是不韵的。如李白《月下独酌》、杜甫《漫兴》(其五)、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节录)以及管夫人《赠赵孟睢返仁囊胛木筒谎涸稀O喽远 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