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齐与清华察应坤 [对话]《周自齐传》作者察应坤 忆百年清华园曲折创办史
中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清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 年设立大学部,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如今这所名校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一百年前,晚清外交家周自齐积极争取美国庚子赔款的退款办学事宜,并主持了负责留美事务的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创建,在招送学生、延聘老师、制度建构、校园改造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心血。如今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中国之声记者对话《周自齐传》的作者察应坤,为我们揭秘百年名校的创办历程。
1900年,美国参加了攻打中国的八国联军,在庚子赔款中,美国得到了3200万两白银,约合2400万美元。在时任中国驻美公使梁诚、驻美参赞周自齐的游说和努力下,1908年,美国政府承认此数超过了美国的“损失”,决定退还部分款项,用于办学校和送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
察应坤:美国退款办学之举是在施加对中国的影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同时周自齐考虑到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个退款办学的条件,我们的一大批中国的有志青年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机会就错失掉了。周自齐是有在美国工作的背景,他深刻地了解到美国的教育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
退款办学原则确定之后,中美双方就开始筹划实际施行办法,最终商定从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直至庚子退款用完。
此后,周自齐一面积极组建游美学务处,一面准备选拔学生。1909年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通知各省选送考生进京考试。
记者:当时的考试都有什么内容,是什么形式?
察应坤:当时的考试头场是考咱们现在所说的中文,还有英文。中文的考试。中文的考试题目就是以清朝的那些考据的那些题目,比如说有一道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让你来做考据,就是清朝的那种八股文,这是第一场。第二场就考我们现在说的物理、化学等一些常识,然后由两场综合算考试分数。”
在第一批63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人 。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等。1910年又选中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
由于第一、二批学生未能完成预定每年100名的计划,并且外务部与学部在招生问题上存在分歧,游美学务处又专门设立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
1909年10月28日,游美学务处向清政府申请将内务府管辖的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肆业馆的馆址。
记者:当时选择清华园的地址是不是也有一番讲究?
察应坤:对,原来的清华园是和西山名胜有一样的地位,环境非常清雅,是当时文人墨客所说的世外桃源,是一处非常理想的读书之地,但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已沦为荒园。当时的清华园有草有木,但是房屋都是三三两两,多数倒塌,但是符合当时游美学务处大纲说的‘在京城的外处选择一个比较清净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求学’。
记者:选址结束之后,还要经历一个修建的过程吧?
察应坤:对,当时的清华园首先是在周自齐的主持下建起围墙和学校大门,当时的学校大门就是现在清华的“二校门”,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照相留恋的比较老的那个大门,同时把工字厅、古月堂等一批古建筑进行修葺,并陆续建成一院、二院……一院就是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清华学堂’旧址,二院和三院现在都不存在了,校医院的原址就是现在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应该说现在比较完善的建筑大楼都是当时延续下来的。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肆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游美肆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学堂设正副监督3人,相当于正副校长,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任监督。清华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清华现在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之一脉相承。
察应坤: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有学生460余名,教师30多人,这是清华历史的正式开端。清华把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华学堂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上都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入学堂不久就进行甄选和筛汰过程,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的,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开除的。但是当时学生在清华是幸运的,在学习及设备上、在住宿和生活上都享受着较为优越的条件。像学费、住宿费都是全免的,一个学期只交体育费一元。清华学生衣着方面较朴素,大都竹布长衫、布袜、布冠。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