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勇唐宁书店 唐宁书店中信店关门 广州独立书店的“冷”与“暖”
唐宁书店中信店关门 广州独立书店的“冷”与“暖”
文化能量 书店经营 广州北京路 广州文化 广州购书中心
广州
上周末,营业8年之久的唐宁书店中信店正式关门。书被一本本打包运走,昏黄的灯光照在空空的书架上。不少市民感觉“很不是滋味”。
近年来,书店仿佛出现“复兴”之势。伴随着城市文化政策和商业地产的资本支持,新型实体书店成为商场的时尚“标配”,都市人群和青年读者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刺激着实体书店的复合型变身。
书店与商业街区结合,文化与资本联手做强,对于书市是好是坏?独立书店的坚守还能靠个人魅力和理念吗?读书会可以对书店盈利产生多大影响?面对此种行业样态,广州实体书店又当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广州三家独立书店的掌门人——学而优陈定方、博尔赫斯陈侗、1200bookshop刘二囍,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实体书店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
方所书店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
【历史】搬迁倒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博尔赫斯书店有20多年的历史,陈侗对十几次的搬家经历难以释怀。虽然到今天只保留了怡乐路、昌兴街两家店,后者还是他出于友情从陈定方手中接过来的,它们却成为广州最具特色的人文艺术书店。平时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的陈侗以理想坚持经营,自称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陈侗的经营方式是小而精。“我一直把这规模没有弄得那么大,所以我没有背负其他书店那么大的担子,现在我不会开很多家店,我始终让它很小”。
事实上,作为一个对阅读和购书手段、社会读书氛围、经济条件和主办者意志等因素极其敏感的行业,书店从来都是方死方生,一家经营时间较长的书店经历多次搬迁、经营规模的变化乃至倒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仅仅是租金的问题,就成为广州书店倒闭的直接杀手。
学而优书店在20多年间成为广州文化界影响最大的书店,陈定方前后开过30多家分店,包括很多机场书店,生生死死,目前只有“三个半”,那半个金融店是由学而优代运营。然而学而优书店的学术品质却成为广州书店的标杆。
1200bookshop出世不到两年,已凭借24小时经营模式和独具青春气息的设计装修、阅读活动得到了广州市民的关注和青睐。体育东主店之外,倒闭了第二家分店,刘二囍又在天河北开了第三家。“一生一死,我面临书店究竟要怎样活下去的问题,而不要学着怎样去死”。
开店火了之后,入股者和加盟商就会蜂拥而至,1200bookshop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入股制。但陈定方认为,书店尤其在中国不能轻易加盟,“因为它是艺术形态领域的东西。如果你不懂得管理,一旦放开加盟,就可能出现卖盗版等情况。所以我顶住了诱惑。”
【现状】
“如果这个城市的人都不买书,配得上你们的就不是书店而是酒吧”
在书店与商业模式结合的问题上,三位书店创始人各有主见。
“80后”的刘二囍眼光现实、商业意识浓厚,他认为书店第一原则是“活下去”。“我给自己的后路是,如果保不住了,那我们就不要书店的尊严,我们就卖酒或者更商业一点。如果这个城市的人都不买书,配得上你们的就不是书店,而是酒吧。如果酒吧还做不下去,那大家就散伙。”刘二囍以书和咖啡的收益比例来说明咖啡对于救活书店的直接意义。
学而优书店近两年不仅引进了咖啡馆,还开始做儿童美术教育,这在陈定方看来也是书店文化功能的扩大,但归根到底,书还是最重要的。“我还是会用最大的努力把书这一块做好,书店的意义还是在于书,把空间用来做别的东西,这不是初衷。现在我也希望有别的东西加进来,但最重要还是打造书的深度和广度”。
陈侗则完全拒绝书与咖啡等商业模式的捆绑,或所谓“生活美学”“美学散步”的结合,认为书就是书本身,不需要任何商业添加物,这也成为博尔赫斯书店的精神气质。
三家书店在书品选择和读书会模式上也各具特色。刘二囍将深夜故事和真人阅读做得风生水起;陈定方坚持人文品质,以文史哲为中心拓展人文素质教育;而陈侗则期待读者循着自己的阅读地图在书店里寻找心仪的作者,带着优雅气息的“月中朗读会”已经坚持了3年,做了38期。
安静地栖息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学南门外的小古堂是一家专注古籍和文物的书店,店主李金亮在青年时代迷恋上碑帖和书画,在中大求学期间就已经有了开书店的想法。在一般读者看来,小古堂散发着浓郁的学术研究气息,乃至显得沉闷。但对于广州书画界人士来讲,小古堂却是一间充满珍宝的世外桃源,受到众多古籍、文史爱好者以及书画名家的青睐。
见证了新港西路书肆林立的由盛而衰,去年10月,小古堂主动求变,经过装修改造,将书店变成一间清幽雅致、集古籍、书画、收藏鉴赏、拍卖、饮茶、阅读、交友于一体的综合型艺术空间。书店里侧,一间由陈永正先生题额的古代书房“琅华玲珑”,彰显着小古堂的独特品味。
【未来】“生活美学”潮流下的探索
“生活美学”是近年来新兴书店和文创设计领域的时髦概念,以诚品书店为代表的“复合型经营模式”在跨界融合经营方面走到了更远。大陆的许多新兴书店都从诚品那里受到启发。就连2015年初重新开业的广州购书中心都在原有楼层的格局下,将一个只卖书的老牌“新华书店”改造成了融咖啡、讲座、文创、亲子、音像、教育、咨询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
“主业是书还是商品”的质问声音在“生活美学”的旗帜下显得极其微弱,因为对于大众而言,书店变身为一个购买、欣赏、体验、交友、学习、休闲空间已经是极其自然的事。
方所几乎每个月都会邀请海内外的一些作家或艺术家来开展读者见面会或讲座,仅广州的年均活动场次就在60场以上。服装设计出身的毛继鸿将分店开到成都和重庆,占领城市核心地段却又潜居地下的高冷空间设计,使得方所的气质显得大气庄严。
在规模扩张中,方所的公司化经营策略走得稳扎稳打,相对而言,“80后”刘二囍以创业、众筹、入股加盟等方式在广州开办的24小时书店连锁则具有更鲜明的青春气息和灵活性。有很多广州市民都将唐宁书店当作另一个生活课堂,目前从事中高端家居产品营销平台行业的鲁宁馨虽然已经不再过多投入唐宁书店的具体经营事务,但在她的合作伙伴、著名学者费勇的担纲指导下,唐宁书店将广州的“生活美学”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上周末唐宁书店中信店宣告结业,而去年新开张的广粤天地分店则成为了猎德白领消费商圈的新秀。同时唐宁还和暨南大学合作开办了3家“生活学院”。
■记者手记
实体书店要存活明确定位最重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行业和资源尚处于集中配置阶段,国营书店与出版业联系紧密,书籍出版会接受读者预定,按需生产,以此确定印数。当时,广州北京路的新华书店、古籍书店、科技书店,都是读书人常去之地。但是,近年来网络电商的发展给实体书店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一些口碑好、品质高的书店纷纷倒闭或转战网络。
近3年来,形势似乎伴随着O2O模式的流行而发生逆转。只可惜,传统老店文化理念固化,资本和精力的限制让它们难以再“折腾”,坚守品质,以及在小范围内扩展、延伸一些新的业态项目,是普遍的思路,此种类型以学而优、博尔赫斯、小古堂等为代表;而新兴书店则大步前行,采取新的集资、经营方式,在面临经营困境时勇于抛弃旧的业态,在条件许可时大胆与CBD和地产商进行融合互补,如唐宁书店、1200bookshop等。
大力倡导生活美学和手工创意的方所更是进行了跨地域的分店尝试,稳步进驻成都、重庆,成为颇具全国影响力的广州书店品牌。
实体书店与商业资本合谋,优势互补,共同做大,这对书店业是好是坏?前不久,专栏作家张明扬的一篇文章《实体书店复兴背后简单粗暴的商业逻辑》引发广泛关注,作者提到,近两年在地产商蜂拥以低廉租金将实体书店“请”回商场的风潮中,书店成为“生活美学”和“文创产业”起死回生的新宠。
在城市和商区竞相打造“文化地标”的风尚中,政府、商业地产的资本逻辑托起了“实体书店复兴”的这只小船,可谓是水涨船高。书店因此成为城市CBD的时尚和“标配”。
书店从来都是一个极易受到文化氛围、社会时尚和资本市场影响的脆弱行业,而当书店成为时尚和资本的一部分的时候,书店的概念早已被改变。需要一个怎样的书店经营模式,在小的层面上看取决于创办人的能力、观念、野心和个性,但市场潮流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对于每一个认真做书店的人而言,明确自己的定位是他们长期思考的哲学话题。
在广州,纵然还没有诚品那样超大资本的复合型书店,但方所、唐宁、1200bookshop及许多小型的社区书店,都让书店不仅仅是读书与买书的地方,而是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独具个性的学而优、博尔赫斯、小古堂、禾田书屋等,也并不因此而落寞,小众经营具有更纯粹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理想。
广州实体书店的业态形式在迅速丰富,随着线下交流和“生活美学”市场需求的扩大,新的书店进驻和出现也是可预期的事情。而不同书店的经营方式所形成的基因,却能在当下和未来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能量和个性。
南方日报记者 陈龙 实习生 张翩翩 杨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