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王亚男 王亚男:西辛庄设市现象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国外城镇化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讲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十五计划的时候提出这个中国特色城镇化,这个特色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出现的现象也是特色化过程中的一个个案吧。
这种现象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把大量的人口固化在土地上,城乡和农村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心理上的病势,就是城市优越于农村。由于这种长期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加了,他们就提出来要建立一个市,这个是满足一个心理满足感,但是也不排除是有炒作感。
一个比较深层的原因就是城镇化过程当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人民心理上的满足。这个就涉及到了什么叫就地城镇化,很多都是向大城市集聚,特别是东南沿海集聚,这种就形成人口大规模的迁移,甚至出现春运。现在提出来就地城镇化和近地城镇化,是让人民有一个城镇一样的生活条件和空间,甚至是生活方式,这种是指城镇化,而不是表象的,只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就可以达到城镇化,我建一个新型的农民社区就是城镇化了,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包括政策配套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大的框架下的内容。
所以这个就地城镇化,绝不会像李连成书记讲的,这个含义是需要区别的。
再有一个我想谈一下关于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我们谈到的差别可能以前谈到的更多的是政策的差别,安排上的差别,有这些差别的存在,同时我们现在漫谈更多的农村已经不像农村了,已经确实变成像城市一样一排一排的房子了,农村的景观从中间的布局,建设的景观,包括农村田园的风光,现在正在消失中,这种情况下,在上海的高峰论坛上,也专门讲到,农村的标的,如果这就叫城镇化,农村像这种发展,农村确实是标的了。
在征地有限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还依靠进口,在政策引导上,让所有的农民脱离土地,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现实的,这个跟国外有很大差别,日本农村就是农村的样子,城市就是城市的样子,但是城市和农村没有显著的差别,无论是就学、就医,包括文化服务,完全是均等化的,也不存在城市对我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一定要到城市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跟日本的会长村山聊,他的父母就是农民,种水稻的,一到周末就去种水稻,一个大学教授,一个遥感教授,他不觉得我的父母是农民是好像很不好的事情,他不会这么理解。
这说明从心灵角度讲没有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咱们之间的城乡差别就造成各种不平衡不平等的现象,咱们对城乡关系,这个定位可能还要有一个考虑。
另外就是关于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就是大城镇的人口,这个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现在大家向往的都是周末的时候去郊区,享受一下农村的生活,大家心目当中觉得那个是向往的生活方式,但是对农民来说,城市生活是向往的方式。
这个城镇化进程当中,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也正在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重视农村的资源。我想先暂时谈这么多,就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我觉得这个问题虽然提出来,但是这个问题后面有背后的原因,社会上的,还有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甚至心理上,社会学上的一个反映,是很好的一个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