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郭安娜的子女 郭沫若女儿郭庶英:父亲的叛逆与生俱来

2017-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文章说:"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动手写诗,成为诗坛巨星;投笔从戎,官至高位;搞学术研究,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本文是郭沫若的女儿--69岁的郭庶英女士讲述的真实父亲.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的一个地主家庭.郭庶英曾听父亲感慨道:"我出生的时候脚先下地,这大约是我一生成为叛逆者的第一步--"4岁半的时候,郭沫若被送进家塾"绥山山馆&qu

有文章说:“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动手写诗,成为诗坛巨星;投笔从戎,官至高位;搞学术研究,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本文是郭沫若的女儿——69岁的郭庶英女士讲述的真实父亲。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的一个地主家庭。郭庶英曾听父亲感慨道:“我出生的时候脚先下地,这大约是我一生成为叛逆者的第一步……”4岁半的时候,郭沫若被送进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可父亲只读了3天,便开始逃学,结果被祖父用"强制手段"抱回了学堂。”

1912年,郭沫若“叛逆”了父母包办的婚姻。次年,在长兄郭开文的支持下,郭沫若去日本求学。在那里,他系统地接受了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观念的洗礼与熏陶。1921年,他与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田汉)等人共同筹办“创造社”,并出版了《创造》季刊。

他极具叛逆精神的现代诗《天狗》,就创作于那个年代。在诗中,郭沫若用“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这样的激情文字,彻底反抗旧社会,倡导个性解放。

1923年,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的刊物。3年后,郭沫若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文科学长,并实行文科改革。在那段日子里,他认识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并应毛泽东之邀,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报告。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他很快就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成为第六期黄埔军校教官。在八一南昌起义中,郭沫若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在周恩来和李一氓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也一直对郭沫若“青睐有加”,一再希望郭沫若在文字上“多支持”。面对这番“盛情邀请”,“父亲把此情况密电武汉中央,1927年3月31日,父亲在朱德住处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指出"蒋介石是地痞流氓、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及时、鲜明地揭露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和清共企图。”文章发表后不久,郭沫若就遭到蒋介石的通缉。

1927年年底,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组织上安排郭沫若和董必武、林伯渠等人去苏联。“不巧赴苏的轮船因故障更改了启航日期,在这个紧要关头,父亲又遭到第二次伤寒袭击,差点丧命,只得住院治疗。出院后,周恩来和父亲商量,决定先去日本,再转道苏联。1928年2月,父亲辗转来到日本,却没想到一到日本,就被日本刑事厅和警事厅严密监视,连行动都失去了自由,这一去就是10年。”

因为在革命低潮时期远走日本,郭沫若后来遭到了“脱党”的质疑。郭庶英告诉记者,事实上绝非如此。没有行动自由,再加上生活极度困难,郭沫若难以从事与政治相关的事情。

“当时组织上要给父亲一些经费,但他知道组织上也很困难,坚决谢绝了周恩来提出的资助。”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郭沫若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和古文字。10年下来,他完成了9部甲骨文、金文著作,在古文字学和历史学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正是由于这些辉煌的学术成就,郭沫若受到日本学术界及社会上层人士包括皇族的关注,为他日后回国创造了客观条件。周恩来曾这样评价郭沫若:“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时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头,还懂得在革命退潮时怎样保存活力,埋头研究,补充自己,也就是为革命做了新的贡献,准备了新的力量。他的海外10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迫于政治形势撤销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回国后,蒋介石请父亲到南京见面,允诺给他高位,他没有接受,而是参加了由周恩来主持的长江局会议。作为特殊党员,以K字为代号交纳党费,秘密为党工作。吴奚如(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参谋处友军工作组组员)去世前,我去拜访他,他当时负责管理党费,他说开始都不知道K字头党费是谁交的,但交的金额最多。”

郭庶英告诉记者,“父亲希望有一个新中国出现,希望能有一个让百姓生活幸福的新社会。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完成这样的使命,正是因为志同道合,他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郭沫若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历史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广泛而轰动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这位大文豪转而投身中国的科技事业。

郭沫若的首要任务是组建中国科学院。他一面重组各级机构,一面亲自出面邀请著名科学家加入,争取海外科学家回国。当时,钱学森、赵忠尧、鲍文奎等留美科学家受到美国阻挠,不能回国,郭沫若就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给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写信,呼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谴责这种“蹂躏人权,摧残科学家的暴行”。

在政府出面、科学教育界人士声援、海外留学生自我抗争的共同作用下,1000多位海外学子陆续回国。

曾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在《深切怀念老院长郭沫若同志》中回忆道:“这是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发展得比较快的时期,也是出成果、出人才比较多的时期……这就自然地使我从内心更加深切地怀念我们的老院长郭老。”

郭庶英告诉记者,郭沫若在建设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还有一项突出贡献,那就是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从1959年5月开始筹备到9月20日正式成立,仅仅用了4个月。父亲确立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邀请钱学森、严济慈、华罗庚等一大批科学家来校任教,各系的系主任基本是中科院对应的所长兼任,使中科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名校。

”郭沫若去世后,中科院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学金。

郭沫若一生有3位夫人,原配张琼华为父母包办。1916年,郭沫若在留日期间与日本护士佐藤富子(常用名郭安娜)结婚,生下四子一女。1937年,郭沫若为抗日救国,“抛妻别雏断藕丝”再次回国,并于1938年初与广西贺县女子于立群结婚,婚后生下四子两女。

郭庶英是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第二个孩子,她告诉记者,父亲对子女充满温情,虽然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会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逛公园、看电影、参加各种活动。“父亲有时趴在地上做马,让我们骑在他背上绕着屋子跑;他和我们在水里捞螺蛳和小鱼,和我们捉迷藏,还教我们唱四川儿歌……那种自由快乐的感觉一生难忘。”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郭沫若几乎每次出远门之前,都要和家人照一张全家福。而每次回来,他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们带礼物。“有一次父亲从国外回来,给我们带了一个轨道小火车玩具,父亲蹲在地上和我们接轨道,扭发条,然后一起高兴地看着火车在轨道上跑动,现在回忆起来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说这话时,郭庶英脸上洋溢着喜悦。

“关于子女的教育,父亲认为,你是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他从不要求我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郭庶英说,“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学钢琴,有的学游泳,顺其自然发展。”

郭沫若也曾抱怨孩子们不爱提问题。一旦孩子们提出问题,他就反复讲解,甚至讲一两个小时,有时还翻出书来,引经据典。郭庶英说:“父亲的知识很丰富,记忆力特别好,他的大脑就像电脑,内存特别大,检索特别快。”

在郭庶英的印象中,父亲对身边的人都很随和、礼貌。“父亲太平和了,对身边工作人员都很和气。护士、厨师要他题字,他从不拒绝。有人为他服务了,他都要感谢。”

在郭沫若诞辰110周年之际,怀着对父亲的怀念和崇敬,郭庶英写了《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她告诉记者,写完后觉得离父亲更近了。

“有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想着父亲的一生,思潮翻滚,一些话语就自然而然地涌出来:父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是一个有极大包容心的人,是一个有丰厚知识而又十分平和的人……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的真诚。” (文/彭意平)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