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与原著并读——安意如《观音》读后感
自读过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书之后,便喜欢上这个女子。她的笔触及古典诗词,从《诗三百》到清代的纳兰,清新温婉,古典优雅。从当当上看到她的新作《观音》,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欣赏。
新书到手,随手一翻,却发现此书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是一本对元曲的文学赏析,与我印象中的“观音”毫无关系,牵强地以“观”表示欣赏的意思,以“音”表示元曲杂剧,差强人意。
细细翻阅,还是被其细腻的文笔吸引,不两日,便看完了整本书。想写点什么,敲击键盘的手却落不下来,心里堵着什么,成不了文。距今日已有两周了吧,整理电脑时,看到这篇刚起了个头的文字,决定硬着头皮写完它。
对那些处理文字游刃有余的人,一直心存敬畏。安意如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洒脱,与我有时找不到词汇表达心中所想时的无奈相映衬,更觉自己的不足。
只是,看《人生若只如初见》时的清新感在消失,那种柔情,婉转,灵性在消失,不过也能看出作者的逐步成熟。很多点评确实带着个人的成熟观点,但是,那只是她的观点。看这样的文字,容易埋进别人对作品的评价里,而失却自己的判断。幸好,我还算一个清醒的读者,对《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等戏曲,我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当这种认识与作者相同时,我会发出英雄所见略同之感,而不同时,又会再回到她的文字里去寻找反驳她的痕迹。发现,这类阅读倒也有趣。
其实个人来说是不太喜欢杂剧的,与唐诗与宋词相比,杂剧显得俗气,正如安意如本人在书中所说:“当你习惯了唐诗宋词的优雅缠绵之后,你几乎会自觉地抵制这个世俗化的产物。它很难符合高雅清淡的口味,显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时候还充满了龌龊和猥琐。”是的,对于这句话,我完全赞同。但是,历史走到这一步,杂剧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就是从故事中学习的。
《赵氏孤儿》《长生殿》都在这本书中有着诠释。无聊时,看看别人的理解也不错,但是,我更愿意去找本原著,细细体会,然后细细揣摩,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许,原著与赏析比较着读,是我们普通读者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