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彭德怀 王树声与杜义德的恩怨 长征路上的王树声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时两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翻越了崇山峻岭,跨过了江河激流,穿越了荒

编者按: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时两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翻越了崇山峻岭,跨过了江河激流,穿越了荒无人烟、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顶风冒雪,忍饥挨饿,经历了千辛万苦和艰难曲折,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胜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长征的胜利,锻炼了红军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坚强的钢铁之师;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高潮的掀起、为抗战的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长征的胜利更加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已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本刊从今年第八期开始特开辟三期专栏,刊出一系列文章和图片,以示隆重纪念。

王树声,我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无产阶级的军事家,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军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他一马当先,指挥部队强渡嘉陵江,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

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树声以善打恶仗、硬仗令敌胆寒;他也曾受张国焘蛊惑,陷入政治“沼泽”,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后来,他认清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就主动向毛泽东、党中央承认错误,并主动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坚定地站到了毛泽东的旗帜下。

漫漫长征路,王树声经受着战争、政治漩涡和病魔的多重考验,最终走向了胜利。

强渡嘉陵江 血战剑门关 1935年3月28日深夜,原活动在嘉陵江东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迎接转战北上的中央红军,以强渡嘉陵江拉开了长征的序幕。渡江前线总指挥就是王树声。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起源于秦岭山脉,与长江汇合于重庆,中上游出没在高山峡谷之中,水深流急,对于缺少渡河工具的红军来说,确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险。

国民党军为阻止红军西渡,以52个团的兵力布防在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县境的沿江一线,妄图凭借嘉陵江之险,阻止红军向西发展。

徐向前、王树声等领导反复勘察了地形,决定根据敌军的布防情况,集中兵力在苍溪县的鸳溪口至阆中以北地段,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首先夺取沿江要点,尔后向敌人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至涪江的广大地区,为部队向甘南发展创造条件。

3月28日黄昏,各部队按预定计划推进至嘉陵江边。 “急袭渡江开始!” 29日凌晨3点,涂有“奋勇杀敌,争取革命早日成功”大红字的木战船直冲对岸。

每一条船搭乘一个班,船头上架着一挺机枪。船行至江心,就被敌人发现了。炮弹划破黑暗的天幕,向勇士们打来,子弹和炮弹在江中溅起了冲天水柱。红军战士毫不理会,挥舞着船桨,奋力地向对岸划去。在此万分紧急的时刻,王树声指挥布置在东岸的炮兵,以密集的火力向敌人岸防工事射击,掩护我渡江部队登陆。

突击队乘机从左、右两侧插入敌阵,拿下几个大碉堡,并向两翼迂回,直捣敌各个岸防要点。紧接着,红军在江面上搭起了三座竹扎便桥,大量后续部队陆续通过浮桥渡过江去。

至拂晓,强渡取得成功。王树声率先头部队渡过江后,就逆江而上,全歼江防守敌刘汉雄一个旅,直扑剑门关。至此,敌人经营多年、自夸天堑的嘉陵江防线全线崩溃。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剑门地势的描述。剑门关位于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上,扼控川陕要道,是敌人江防的重要支撑点,有“一关失,半川没”、“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之说。

敌第二十八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3个团,修筑了大量的明碉暗堡,依托险要地势进行防守。他口出狂言:“就算他红军能渡过嘉陵江天险,也插翅难飞过我的剑门关。” 然而,令敌人没有想到的是,红军渡江后几天,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

不甘灭亡的刁文俊,企图依托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他命令士兵集中所有的轻重火力,向红军阵地狂扫。而红军由于炮火有限,战斗一开始,曾一度十分被动。王树声见状,决定集中使用迫击炮和机枪,掩护突击队对敌各个重点工事实行逐点攻击。

4月2日11时许,攻击部队向剑门关主峰发动总攻,主峰上顿时硝烟弥漫,喊杀震天。敌人依托坚固的环形工事,做垂死挣扎。我军攻击受阻,伤亡不断增加。

川军见红军的进攻一次次被打退,便在炮火的掩护下,开始向红军发动反攻,企图夺回失去的阵地。 王树声用望远镜看到敌人要反扑,决定速调二营预备队上阵。二营利用战场地形,组织好战斗队形,趁着敌人炮火稍松,开始向敌阵地猛冲。

“同志们,把手榴弹往敌人的阵地里扔!”冲到离敌人主峰很近时,营长陈康高喊一声,红军战士呼啦啦地就把手榴弹直往敌人的环形阵地里投去。与此同时,王树声命令炮兵连用仅剩的10发炮弹掩护预备队攻上主峰。

片刻之间,几声炮响,敌主峰上的工事里手榴弹与炮弹的爆炸声交相呼应,敌人乱做一团。霎时,二营的红军勇士们,一跃而起,冲上山顶占领了主峰。尔后,红军凭借有利地势,居高临下,把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砸向敌人,打退了敌人的反击。

战至黄昏,守敌3个团全部被歼,红军一举占领了敌人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关要隘,自命不凡的刁文俊走投无路,跳下了万丈悬崖。 夺取剑门关,拔掉了川军沿江防线的最后一个要点,为四方面军取得整个渡江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喜见毛泽东 受惑张国焘 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为了迎接中央红军,继续向西挺进。 1935年的四五月间,中央红军已经北渡金沙江,准备经西康东南部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5月18日,红四方面军在川北重镇茂县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部署迎接中央红军的具体事宜。会议决定,由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八十八师和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西进小金川地区,迎接中央红军;深入动员所属各军,为中央红军准备慰问品;由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掩护部队开进,作为全军的总后卫部队。

北川、茂县、汶川一线,是汉中平原的天然屏障,有“川北长城”之称。

这一带地势险要、偏僻贫瘠而且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受革命的影响较小,这都给红军的休整和作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保护红军的西出通道,掩护主力北上,王树声率部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圆满完成了殿后任务。

两军会师后,在后面担任阻击任务的王树声,盼望着能够早日北上,去见见仰慕已久的中央红军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朱德。7月中旬,会师后的红军已经全部北上,总部命令王树声完成掩护任务后,火速率部撤出阵地,向大小金川之间的毛儿盖地区集结。

毛儿盖地区土地肥沃,牲畜成群,盛产胡豆和青稞。红军总部决定在毛儿盖作短暂休整,筹集粮草,并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这里,王树声率部赶上了主力红军。 一到毛儿盖地区,王树声没有作任何休息就急切地去拜见中央领导人。

当他打听到毛泽东、朱德和张国焘都在指挥部时就直接赶了过去。当王树声出现在中央领导人的面前时,第一个感到惊讶的是张国焘,他没想到王树声会来得这么快,他不希望四方面军高级将领与中央领导直接接触。

但是,很快,张国焘就调整好了表情,他转身向毛泽东、朱德等人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同志。”毛泽东主动站起来,微笑着用一口浓重的湖南话和王树声打招呼:“早就听说过你,你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虎将嘛!

”王树声看到眼前这位高大瘦削、声音洪亮、眼睛里闪烁着睿智目光的“大个子”就是自己早就想见的毛泽东,急忙上前与其握手。紧接着,王树声又与和蔼可亲的朱德总司令握手问好。

“树声同志,你辛苦了,后卫部队情况还好吧?”毛泽东、朱德纷纷向王树声询问部队情况,并鼓励他带好部队,指挥红军多打胜仗。王树声第一次见到中央领导,态度十分谦恭地一一做了回答,心里为见到“朱、毛”而高兴,更为红军有这样的领导人而高兴。

这时候,被撂在一边的张国焘说话了:“树声,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在河坝里开联欢会呢,你去看一看吧,这一段时间担任后卫把你累坏了。”张国焘不想他的“手下”与中央领导人有过近的交往。王树声听出了张国焘是在给自己下“逐客令”,便知趣地退了出来,这是他在张国焘手下长期形成的“作风”――听从上级安排,这也正是他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多次肃反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张国焘看他没有回答的意思,接着说:“我对你一向不薄吧,一直很信任你的。”张国焘这句话是实话,他一直对王树声比较欣赏,当年在鄂豫皖苏区肃反时,红四军大批干部被错杀,而王树声则躲过了这一劫。 “据说,你对我有些意见了?”张国焘话锋一转,脸色开始难看。

“现在情况是不太好,可比我们当年从鄂豫皖出来时要好多了,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发展壮大了吗?”“作为一个副总指挥,眼光要放远点,不能把自己降到一个普通士兵的水平上。

” 王树声从张国焘处出来,凭着平常对张国焘的了解,意识到张国焘会对自己下手。果然,张国焘不久就以王树声身体不好需要修养为由,把他的副总指挥兼三十一军军长等实职都给撤了,只给他一个“总指挥部教导团团长”的头衔。

张国焘是容不下红四方面军有人对他有不同意见的。 经过短时间的准备,红军又一次开始过草地了。这已经是王树声第三次过草地了,与以往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他是被担架抬过去的。 那些已经两次穿过草地的红军战士,一看到草地,头皮就开始发麻,那里有多少战友顷刻间就“不见”了呀!

草地里到处是吃人的沼泽,看上去好好的路,一脚踩下去就可能再也上不来。还有恶劣的天气,一会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大雨夹杂着冰雹,把人浇得透湿;一会是烈日当头、骄阳似火,把人晒得几近脱水。

草地上的路,被红军称为美丽的陷阱,远处望去绿油油的茫茫草原,只是没有成群的牛羊,处处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可怕。 病中的王树声躺在担架上,由战士抬着走过草地。

他经常发高烧,每次都烧得直说胡话,他的贴身战士都以为这位老首长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 一天,王树声高烧退了,清醒过来。他发现原来抬他的几名战士都不见了,便问身边的警卫员:“他们被调走了吗?” 警卫员不说话,眼圈开始发红。

王树声也没有再问,他什么都明白了。“把马给我牵过来,我要骑马!”警卫员阻止他:“首长,你的身体状况不能骑马!”“没事,我能骑得了,不能再有人因为我而牺牲了。” 警卫员最终没能说服王树声,他在警卫员的搀扶下跨上了那匹跟随他多年的战马。

可重病中的王树声,根本拉不住缰绳,没走几步便从马上掉了下来。“找一根绳子来,把我绑在马上!”王树声吼道。一名军人骑不得战马是一种侮辱! 就这样,王树声清醒时,警卫员把他绑在马背上走;高烧不退时,继续由战士用担架抬着走。

…… 天黑了又明,明了又黑,八个日出日落,王树声终于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出了充满死亡的沼泽地。 1936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北重镇会宁再次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度过了最为凶险的时期。

王树声听见外面喧天的锣鼓声、红军战士爽朗的笑声,觉得好久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由衷地开心过。他从病床上坐起来,他要加入到欢呼的人群中,他要去见毛主席…… “红军胜利会师万岁!” “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欢呼声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