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的儿子 秦怡近况 秦怡的儿子患精神分裂症已去世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演员秦怡近况:"活到老.演到老,我还要继续拍--我就是一个演员."94岁高龄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终于实现了萦绕在她心头10多年的一个电影

演员秦怡近况:“活到老、演到老,我还要继续拍……我就是一个演员。”94岁高龄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终于实现了萦绕在她心头10多年的一个电影梦。由秦怡自编、自演、领衔出品的电影新作《青海湖畔》作为上海电影节的“压轴大戏”之一,举行了全球首映。

秦怡在年轻一代电影人的搀扶下走上舞台。她说:“如果拍得不好,观众可以批评我们,不管是多严厉的批评,大家可以提出来,但我会坚持拍下去,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2014年秋,秦怡要以93岁的年纪挑战赴青藏高原取景拍戏的难题,当时电影界都为之捏了一把汗。临出发前,秦怡对记者说,自己一辈子当演员,一辈子都在学习,觉得这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既然酝酿了这么多年,剧本也有了,就要去做。

“故事写的是青藏高原上的事情,也有人劝我在上海的棚里搭个布景,也就拍了。我想这不行,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艺术创作,就得亲自上高原走一回。”秦怡说。

秦怡早年经历了抗战烽火,在话剧和电影舞台上成绩斐然,她在《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女篮五号》《雷雨》的作品中的表现,至今令影迷难忘。这一次自编、自演的角色,秦怡坚持要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寻求自我突破。

秦怡平时爱看书、读报,她笔下的气象工作者梅欣怡的形象,是从她早年看到的新闻报道中提炼而来,故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抽象和加工,并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联系在了一起。

秦怡认为,电影故事有很多种,描写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作品不能少,“特别在今天这个时代,技术那么发达了,大家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类奉献的科学家”。

“三万字的剧本只花了一个半月就写完了,几乎是一气呵成,写作时我饱含热泪,一边写、一边演,把每个人物都演完,剧本就出来了。”她激动地说。

当谈及上高原拍戏时的身体状况,秦怡却是有些“轻描淡写”:“我自己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拍摄过程也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吃力。有一回拍爬雪山的戏,我记得没有人拉我,我就上去了。到了山顶,导演让我喘口气,我说为什么要喘气,原来导演是怕我累着,我就假装喘了喘。”

据秦怡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青海之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秦怡的身体。从高原回到上海的第三天,她发现一条腿不能动弹,后来进行了康复治疗,一直处于缓慢康复阶段。

当《青海湖畔》首映时,无人机俯拍的湛蓝青海湖、绿油油的草坡、金灿灿的野花映入观众眼帘,秦怡看着银幕上自己扮演的“梅欣怡”,情不自禁地露出舒心的微笑。

秦怡说:“这不是我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会封箱,我还在酝酿新的剧本。”

银幕上的她风华绝代,生活中的她如此淡定,她就是表演艺术家秦怡老师。

2007年3月的一天,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在医院的病房里送走了自己深爱的儿子金捷。儿子去世后,秦怡在家中客厅的一张桌子上摆放了一副他的照片。她经常坐在桌旁看着儿子的照片久久不能离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叫人心酸,痛失爱子的打击让秦怡悲伤至极。可是,秦怡身边的亲朋好友却说:也好,秦怡总算是解脱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2009年,87岁得秦怡被授予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终身成就奖。她是中国影坛上一棵不老松,从十几岁开始演戏到现在已经从艺70多年。秦怡以细腻质朴的表演和美丽的容貌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赏,《女篮5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作品深入人心。秦怡曾与白杨、张瑞芳、舒绣文并称为话剧界四大名旦,周恩来曾评价秦怡为中国最美的女性。

秦怡1947年与中国第一影帝金焰结婚,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夫妻俩给孩子起名金捷。为的是取朝鲜战场捷报频传之意,金捷有个很符合上海特色的小名,叫小弟。儿子的降生寄托了秦怡与金焰美好的希望,但生活却没能如人所愿。1965年,16岁得小弟突然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在小弟正要准备参加中考,为了让儿子好好治病。秦怡为儿子办理了退学手续,并开始了对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长达43年得精心照料。穿衣吃饭、洗洗涮涮、看病吃药,没有一样不需要操心。

1968年19岁得小弟第二次大发作,并转向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无法治愈。随着小弟病情的加重,他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经常狂躁不安,甚至对人大打出手。而秦怡就经常是挨打的对象。

后来,小弟不光是对目前大打出手,甚至发展到了打别人,这可给秦怡闯下了大祸。

就这样,在目前的精心照料下,小弟没有在发生危险,顺利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小弟于2007年去世,去世前住院的一个月里,85岁的秦怡每隔一天就要到医院值班24个小时,亲友们纷纷劝说,叫她不要这么辛苦,可秦怡根本放心不下儿子。为了节省打针的开支,她还自己学会了注射,亲自为儿子打针。可以说小弟临走时并不是痛苦的,因为他有妈妈的陪伴。

秦怡简介、照片

秦怡,1922年1月31日出生。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共党员。原名秦德和。上海人,祖籍高邮。 

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 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 为“ 特约演员” 参加拍摄、《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 

建国后历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 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 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曾主演 《农家乐》、《两家春》、《摩雅傣 》、《北国江南》等影片,并在《女 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 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 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198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 艺术顾问),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 剧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其表演细腻、质 朴、自然,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