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贵读后感 感悟张秉贵:不是为了买糖 而是为了追忆
或许是与从小受到的英雄主义教育有关,我相信,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秋瑾、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黄继光等战争年代的英雄以及李瑞环、张百发、雷锋、时传祥、王进喜、倪志福、陈永贵、张秉贵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典型人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今年上半年,随着老劳模倪志福、吴仁宝的先后去世,给很多人的心灵带来了无限的忧伤。我知道,这种忧伤不仅是对劳模个人离去的惋惜,而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憧憬。
某日,我同作家周明老师聊起这些劳动模范。周明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一九七八年七月,在全国财贸工作会期间,他曾亲自陪同著名作家冰心先生三次采访过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师傅,后来老人家满怀激情地写出了散文《颂"一团火"》,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八期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此,张秉贵师傅的"一团火精神"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以至在北京、全国的服务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百货大楼,重温一次‘一团火’精神吧?"我向周明老师提议。
"这个建议好,我也多年没去百货大楼了。要去,我可以约北京老工人作家夏红一起去,他原来担任过市商贸工委书记,对张秉贵的事迹了解很多。"周明老师痛快地答应着。
说来凑巧,我们三人几次相约后,真正走进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时,时间恰恰定格在七月十二日,一个周末的下午。而三十五年前的七月十二日,则是冰心先生动笔写作《颂"一团火"》的时间。在一层的人行通道——张秉贵博物馆参观时,我十分感慨地对周明老师说:"三十五年前您陪冰心先生三访张秉贵,三十五年后您又陪我寻访张秉贵,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文学的传承呢?"听罢我的话,周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可惜的是,现在有很多作家已经不再关心身边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他们以为只关心自身就是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
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冷淡了生活,生活就会冷淡你。"
在百货大楼接待室,我们见到了商场党委工作部和宣传部的两位部长,特别是见到了张秉贵师傅的儿子张朝和——一个个头不高,为人热情、憨厚的中年售货员。知道我们要来,张朝和特地拿出一张三十五年前冰心等人与张秉贵师傅的合影。
周明老师说,他也带来同样的一张。张朝和告诉我,他手里的那张就是周明老师在十几年前送给他的,他一直珍藏着。周明老师说他的那张准备捐送给张秉贵博物馆。说着,周明老师指着照片中的人物依次给我们介绍:柯岩、周明、冰心、王愿坚、张秉贵、崔道怡、王南宁。
为了增加大家的印象,周明老师还分别向在场的人详细介绍照片中每个人的简历、背景。等周明老师介绍完他人后,我指着周明老师说:"这个人叫周明,资深的老作协,曾是《人民文学》杂志的常务副主编,一辈子为作家服务,被作家朋友亲切地称为"文坛的基辛格"。因为一辈子总干副职,大家也叫他周副主席。"
听完我对周明老师的介绍,大家禁不住一通哄笑。接着,周明老师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起当年他是怎么陪同冰心先生三访张秉贵师傅的经过。这些话,我在周明老师所写的《三访张秉贵》(见《往事如歌》一书)一文中早已熟知。
在这里我不想做过多的展开,我只想表达我的几点感想:第一,张秉贵作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工人,他和时传祥等劳模一样,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化,真正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与自豪,他们忘我地热爱本职工作,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像张秉贵这样的劳模典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由国家树立形象,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对促进全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第三,冰心先生一九七八年采访张秉贵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而且深入采访三次,体现出一个大作家的平民情怀。
第四,作为中国文学第一刊的《人民文学》杂志在一九七八年前后连续推出张秉贵、陈景润这样的典型人物,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朝和,你现在还卖糖吗?"在我思索之际,周明老师与张朝和拉起了家常。
"卖呀,已经十四年啦!王府井百货大楼就是我的家。"张朝和答应着。
"你的技术也像你父亲那样做到‘一抓准’吗?"
"不瞒您说,我还真赶不上我父亲。为这绝活儿我练了好长时间。"
"我刚才从楼下糖果专柜路过,发现买糖的人很少。"我不解地问。
"在过去物质比较贫乏的时代,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买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现在生活好了,哪都有卖糖的,不新鲜了。"张朝和向我解释着,"再者说,现在卖的也不都是国产糖。几乎都是进口的,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都有。"